返回

武道狂之詩5·高手盟約

首頁

武道狂之詩5·高手盟約

作者:乔靖夫

分類:武俠

狀態:已完結

更新:2025-09-06 18:10

最新:后记

武道狂之詩5·高手盟約 最新章節預覽:

  那時适逢有一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是形意拳大師李仲軒的口述回憶錄《逝去的武林》(由徐皓峰筆錄整理)。李老是廿一世紀碩果僅存的民國時代武人,他先後從學的三位師父:唐維祿、尚雲祥、薛颠都是當時極有名的武林人物。中國武林與武術傳統文化,因為近代政治關系受過很多摧殘,甚至出現斷層,李老耳聞、目睹以至身曆過真正的舊武林,絕對是民俗曆史上的一件“活古董”,他的描述回憶實在是極之寶貴(該書結集出版前兩年,李老就逝世了)。   此書最初在國内武術雜志刊載,本來一直隻有武術圈子的人才有興趣,後來梁文道在讀書節目裡大力推介,才得到大衆廣泛認識。   此書給我寫作《武道狂之詩》最大的啟發,不在武功心得的部分(雖然也非常好看),而是透過李老的回憶,得以一窺舊時代武者的言行思想,武林間的人際關系,還有他們對練武的立場與想法。自古中國社會以讀書科舉登上仕途為“正業”,武人地位低下,别說一篇半篇有名武師的簡傳,就算記載古代少林武迹的曆史和碑文,其實也不過一鱗半爪。像此書般深入而又沒有流于神化的武林資料,就更加絕無僅有。   我年輕的時候很容易傾向蔑視傳統,覺得都是守舊者用來維持權力的工具;現在卻漸漸對舊人舊物生出很大的興趣。舊傳統當中,仍不免累積沉澱了很多習非成是與不合理的東西;但我漸漸看得見,傳統與舊事物裡面,有某些“核心價值”,放在新時代實在具有極不凡的意義和魅力——特别是在人情與義理都變得越來越稀薄的今天。   這令我聯想到近日思潮激蕩的香港:民俗文化、曆史價值、集體回憶……成了這幾年“世代戰争”的一大激戰場。吊詭的是,在這場世代的對立裡,站在保衛曆史與回憶那一方的,恰恰卻是比較年輕的一群。   我想,我跟他們,看見的是相近的東西。   這一陣子,香港電影又複興了一陣“陽剛”之勢,武打拳腳片再次成為熱門賣座題材,寫武俠動作小說的我當然高興。   許多人沒有察覺一件事:武俠片和功夫片,其實一直是華人電影(尤其香港電影)最原創的一個類型,并且一直支撐着電影業的最核心。民國時期《火燒紅蓮寺》帶起一片神怪武俠片風潮,直接造成當時上海電影業蓬勃,已經載入史冊一頁;從李小龍到成龍和李連傑,從張徹的《五毒》到李安的《卧虎藏龍》,武打片幾十年來都是華語電影打進國際的尖兵;而香港電影曾經興起的許多類型片浪潮:英雄片、賭片和幫會片,假如深入點去看它們的故事模式和世界觀,其實骨子裡都還是不脫中國人最熟悉的武俠。   可惜我覺得,我們自家人對武打片的研究和尊重,往往還不及外地的愛好者,看歐美作者對華語武打片的深入研究和着迷,常常令我覺得汗顔。香港片大影迷塔倫天奴更幹脆拍了兩集《标殺令》,向曾經“養育”他的武打片作最大的緻敬。功夫片本來是香港的本地最成功的原創産品,可惜我看見第一本真正分析研究功夫片電影語言的中文專書,作者竟然不是香港人而是内地人。   這也一如香港城市保育面對的困難:我們是不是因為靠得太近,反而看不見自己最值得自豪和珍惜的東西呢?

最新章節
正文
上一頁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