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福田相品第七

首頁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十财施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何等為十?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不專為己求于世間出世間樂發心布施,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長大慈大悲芽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善巧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發心布施,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發心布施,無勝他心,無粗犷心,無嫉妒心,無悭悋心,而行布施。

    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終不希求自受果報,發心布施,終不希求聲聞乘果發心布施,終不希求獨覺乘果發心布施。

    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為希求一切種智,發心布施。

    ” <十善業道品>講完了,這一品是<福田相品>。

    十善業道就是身口七支加上貪瞋癡,這是有為的,隻說屬于聲聞乘跟緣覺乘的法。

    再進一步說,十善業道從人天乘,乃至于到菩薩乘都是具足的,五種修行者所共通的。

    如果以十善業道法,顯示給衆生,化度衆生,就是菩薩。

    如果是聲聞緣覺,他想修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也必須以十善業道為基礎。

     依照前面經文所說的,死了之後再來生人間,得大福德,那就是十善業道本身所應受的福德。

    如果你的心裡深入觀想,那就是大乘了。

    它是三乘的共道法,随着那一類根機,就可以領受到那一類法。

     福田相就不同了,福田相純粹是菩薩摩诃薩說的。

    福田就是種福,這個田地種的福是不可思議的福。

    每一段每一輪都有兩種相,一個是世間相,一個是出世間相。

     菩薩在世間上随順衆生說,如何行菩薩道,使衆生積福田。

    菩薩的福田,是空義,沒有福田的福田,這是相即無相的涵義。

     菩薩如果想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是以布施為首。

    首先講财施,其次就是法施。

    如果不以法布施,不以财布施,要入衆生界裡頭,那就很困難的。

    能夠不随五欲所轉,不随衆生的世間所沉淪,那得裝備一下。

    所以“大甲胃”的“胃”字是什麼呢?就是頭盔。

    甲就是穿的盔甲。

    所以你要想度衆生,示現跟衆生同事攝,示現跟衆生一樣的,你就得防護一下。

     怎麼防護呢?就是裝備一下,保護自己。

    用什麼來保護?這個甲胃是形容的意思,好像在戰陣當中,穿上盔甲,不為敵人所傷的意思。

    你若到衆生界度衆生,不為衆生所染污,不為衆生所轉,而能轉衆生。

    這個指的是菩薩摩诃薩,也就是他的道力已經很深厚了,用這個輪,可以滅除衆生的貧乏痛苦。

    沒有錢,那是很痛苦的,所以要用财來布施。

    若菩薩成就财施的大甲胃輪,從他最初一發心的時候,就能斷除五欲。

     這個跟我們有點不相合,我出家六十多年,五欲現在還未能完全斷除;而這些菩薩一發心,五欲就斷除了,對世間無所貪戀。

    但是他不離開世間,他跟聲聞緣覺不同的,從一發心,就能除斷五欲了。

    這個五欲境界,我們前面講的很多,顯淺的說就是财、色、名、食、睡。

    我們之所以精進不起來,懈怠,就是被這個五欲牽引着,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夾雜了很多污染。

     前面講十善業道,裡頭夾雜很多的污染,不是以清淨心來行财施,無論你在做什麼,供養三寶也好,乃至社會救濟也好,裡頭夾着很多不清淨的心念。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心不清淨,你想得個真實的果不可能。

     這段經文所講的菩薩摩诃薩是以财施作為摧輾五欲的工具,一發心的時候,行菩薩道、财布施的時候,就除斷五欲了。

     他現在不隻斷除五欲了,他的塵沙無明也漸漸破了,這些登地的菩薩,他們是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所以,他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乘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緣覺的二乘人,都應當供養承事守護這個大菩薩。

    為什麼呢?給他們作利益故,菩薩摩诃薩能給一切聲聞緣覺作利益故。

    這是總說,以下就分别說什麼是财施大甲胄輪呢? “何等為十?”有征啟的意思,概括的解釋一下。

    “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

    ”财施不像我們一般的施,這個不同;所以他前面的标題就說大菩薩,他能作竭盡施,這個布施就是他的種種飲食、衣服,乃至寶貝,象馬車乘,也就是身外的。

    還有他自己的自身,乃至六根都能布施。

    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肉、血肉、國城的妻子、奴婢的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自己的生命。

    菩薩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就是菩薩的本意。

     所以,成為菩薩就是有大道心的衆生。

    他專為一切有情作利益,從沒有想到自己,那就說明我執也斷了;如果法執還在的話,就不可能作竭盡施。

     還有法施的十輪,這是指世間的十輪。

    還有出世間的十輪,他不為自己求世間出世間的樂,而發心布施;這個因地是真的,感果也真實的,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布施的時候,他不是為了世間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間的利益,他也不求。

    這個福田相是什麼相呢?是空相。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菩薩在行布施、供養的時候,所做的一切善法,沒有得到福德。

    須菩提就感覺很懷疑,為什麼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沒有福德?菩薩說,他不執着這個福德。

    他要是一執着就不是菩薩,所以他隻是不執着而已。

    不顧其身命,乃至這樣的布施,他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

    菩薩的大慈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修慈悲也不是簡單能做得到的。

     無着菩薩想親近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他在山裡修“慈心三昧”,修了十年,想成佛,想拔一切衆生痛苦,所以叫“慈心三昧”。

    修了十年,什麼也沒有得到,也沒有見到,好像無緣就退心了。

    他就下山,下山走到半路上,碰見一個老婆婆在那兒拿一個很粗的鐵杵,在磨針。

    他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她說:“我磨針。

    ”“您磨針做什麼用?”她說:“我女兒要出嫁,我給她磨針做衣服、做嫁妝。

    ”無着菩薩就笑說:“您這個針磨成了,您女兒恐怕都死了,怎麼能磨得成針?”那個老婆婆跟他說:“功到自然成。

    ”他忽然開悟了。

    他說:“我沒有這個功夫,所以不能夠見到慈氏菩薩!” 他沒有走,回到山裡又修了十年,總共修了二十年,還是什麼都沒有,連個影像都沒有。

    像我們拜忏、念佛,想做個好夢,求得很多,這屬于有相。

    這不是菩薩摩诃薩的發心。

     于是他第二次下山,這回下決心走下來,也沒有遇到什麼境界。

    走到山底下的一條河流旁邊,看見一條狗。

    那條狗的肚皮上生個瘡,就在那兒呻吟,很痛苦。

    無着菩薩未出家學道之前,是一位醫生,專醫治臃腫病患,如今對境了。

    修了二十年的慈心,他想幫它治,可是看見這狗實在太髒了;他想這條狗要是人的話,我還可以給它治一治!他想一想,走了一段,心想不對,“我是修了二十年慈心三昧,修慈心是平等對一切衆生的,為什麼有分别心呢?” 他又回來,如是走了又回來,走了那麼好幾次,決心下不了。

    最後想:“我這二十年功夫不能讓它白費,還是幫它治療。

    ”閉上眼睛就去吸那個瘡。

    這個瘡必須得用口吸,他一吸,心裡頭感覺得很噁心,就要吐;剛要吐的時候,感覺味道不對,這個膿瘡不可能這麼美妙味道,是上妙味道。

    睜眼一看,狗沒有了,出現的是慈氏菩薩。

    于是他就問:“菩薩,我修行二十年,天天拜你,求你,你到了最後還要試驗我一下。

    ”慈氏菩薩跟他說:“我也很焦急,我天天預備加被你,是你不理我。

    ”這就是中間還有業障。

     于是我們就知道以大慈大悲心發心布施,是很難的;要是沒有殊勝的智慧,我們那個大慈大悲心的萌芽發不起來。

    我不是輕視各位,我對自己也是這樣,我們那個大慈悲心,極其有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大悲裡頭有愛見,如果是自己親友,如果是我尊敬的,我喜歡的,那慈悲就有了。

    要是你的怨家,或像上面說所說的一條狗,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你怎麼能布施,不顧身命的把自己所有的都供養給别人?不肯的。

    這個我們自己可以測驗的,甚至有的布施出去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