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正法,要随他喜歡什麼,給他說什麼,那一法他能得度,因為能漸次的勸諸聲聞獨覺乘,勸他們回小向大,勸諸獨覺乘修大乘,勸聲聞乘要進一步修獨覺乘;他要是聲聞乘的根器,令他修學,厭離生死,就求涅槃,求不生不死。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樂着邪見”,殺盜淫妄,這是五根本的。
“随其根性”,就為他宣說生死流轉。
“死此生彼”,那個衆苦的果報,讓他生起恐怖感,生厭離感,離開這些惡法,你就給他宣說與聲聞乘相應的一切正法,或為與獨覺乘相應的正法。
大乘根機的,“或為宣說無上乘中淺近之法”,不是一下子就能進入大乘,從初開始,從淺近到那個相似的中等的,最後說最上乘的。
大家讀〈華嚴三品〉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淨行品〉,誰都做得到,看什麼念什麼,這叫發心。
〈梵行品〉,入真空清淨行,梵行就是清淨行,所作一切都清淨,一切都沒有,甚至于連佛的十力都沒有了。
那就空了,那是真正的真空。
但是還不夠,〈普賢行願品〉,重重無盡,從空出有,有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空;真空不空,不空就是妙有,這樣反反覆覆的行普賢行,是有階段的。
你若念《華嚴經》,最好選擇這三品,這樣都有了。
從善财童子初發心,從十信位開始,一直參到等覺,都參完了,已經到了成佛階段,還不夠,又回到文殊菩薩跟前。
彌勒菩薩叫他再參文殊菩薩,他又回到文殊菩薩,以信為根本,“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長養成了,又回歸于心。
文殊師利菩薩叫他回去重參普賢菩薩,才能究竟成就不可思議的法身佛,也就是報身佛。
要這樣才叫做菩薩具足的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無所執着。
說了中淺近之法,之後令他漸漸修學。
這個衆生以樂布施,隻有布施不夠,還得修持戒,隻是持戒還不夠,還得修忍辱,忍辱不夠,還得修禅定。
一個一個,讓他修六波羅蜜,讓他證得,但是無所得、無所執着。
菩薩是這樣的出世善巧方便,這才是真正的大甲胃輪。
你若修行善巧方便,也依二種差别,有所得世間,無所得出世;世間無所得,就可以出世間。
“若唯說一乘,是名惡說法,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
”不說三乘法,隻是說大乘一乘法。
這個說法是惡說法,不是善說法,自己也成熟不了,也不能度他。
“一向惡衆生,為說三乘教”,沒得善根,盡作惡的。
你要是給他說三乘法,不給他說淺近的歸依,不讓他行十善法,他怎麼入得到呢?這就叫愚癡。
“有堪趣三乘,欣求聞正法,為說樂生死,非為智者相。
”他已經可以了,“堪”
是可以,能夠成就趣向小乘中乘大乘,他非常的欣樂,要欣求聞着真正的法。
你給他說生死法,為說樂生死,說生死法,生天,做人,種善根,這是生死法,入門的十善法,這不是智者相,不對機。
“專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
”菩薩度衆生不是那麼随便的,應當谛思惟,如理的想一想。
你不知道他的根機,你可以聽他的發言。
你跟他多談一談,他會表達出來的,他會告訴你,他是什麼根機。
所以你跟衆生談話的時候,每一個人不會把他所求、所想的寫到臉上。
但是,他臉上确實的告訴你,他想做什麼,他也有希望的,你可以知道的。
這要善觀察,要善思惟,随他的根機,随他的欲望,這樣來教化他,這才叫真正的善巧,這是智者所稱贊的。
“衆生雖有惡,而堪入三乘”,這個衆生是作惡的,就像剛才我講的故事,他是殺狗的,是作惡的,對母親又不孝。
但是他過去有善根,現在他的善根成熟了,能放下屠刀,能夠一念善心起了,他的善根生長了,作善的人,行了一輩子善事,到了臨要死的時候,惡性不改,這就是過去的惡很重,障道因緣。
能以這樣的善巧方便,來觀察衆生的機,雖然他過去惡了,但是現在他可以證入三乘。
你要教導他,攝受他,令他解脫衆惡。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義就是這樣,不能因為他作惡,就不攝受他,不給他說善法,這也是錯誤的,這不是善巧智慧,觀察不到他現在已經成熟了。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慈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大慈大甲胄輪?善男子,慈有二種,謂法緣慈,有情緣慈。
法緣慈者,名為大慈,名大甲胄,有情緣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
所以者何?有情緣慈,共諸聲聞獨覺乘等,聲聞獨覺為自利樂,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聲聞獨覺為自寂靜,為自涅槃,為滅自惑,為滅自結,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是故此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
其法緣慈,不共聲聞獨覺乘等,唯諸菩薩摩诃薩衆所能修行,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精勤修習此法緣慈,菩薩摩诃薩普為一切有情寂靜,及得涅槃,滅煩惱結,精勤修習此法緣慈,是故此慈名為大慈,是大甲胃。
又諸菩薩修法緣慈,不依諸蘊,不依諸處,不依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如是菩薩修法緣慈,超諸聲聞獨覺乘地,是名菩薩法緣大慈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慈大甲胄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诃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聲聞及獨覺修有情緣慈心帶十三過唯求自利樂菩薩大名稱普為諸有情修不共大慈心離十三過心除十三垢為趣大菩提修法緣大慈成福田非遠安住十三力出過諸有情猶如師子王超勝諸禽獸降伏十三怨離斷常邊執心無有染濁速證大菩提”
什麼是“大慈大甲胃輪”呢?這跟前面是一樣的,慈也有二種。
“法緣慈,有情緣慈”,一個是約人,一個是約法。
就法來說,這個慈就是大慈,名大甲胃;就情來說,不名大慈,非大甲胃。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所以者何?”就是征啟的意思,下面就講了。
“有情緣慈”,是跟“諸聲聞獨覺乘等”,跟他們相等的。
為什麼呢?因為聲聞乘獨覺乘為了自己的利樂,不是為了有情,他精進修習,不是緣一切有情來修大慈悲心的。
他是為了自己的寂靜,為自己的涅槃,為了滅除自己的惑業,為了斷除自己的結使。
結使這個惑,很不容易斷,結使使你煩惱,使你堕落;因為你那個業已經結成了,就解脫不了的。
而那個聲聞緣覺乘,他想滅自己的結使,不是為了有情而精勤修習,他是有情的緣慈。
我們再簡單的講,聲聞緣覺乘是不拔衆生的苦。
就像目犍連尊者,他是為了救他的母親,才到地獄給他母親送飯,他并沒有發大心給地獄一切衆生送飯。
他的心量太小,隻為自己,沒有大慈悲心。
聲聞乘,不能大慈大悲的,不能夠為了一切有情而精勤修習。
他這個慈愛,是有愛的情份,愛就是無明,這種慈,“不名大慈”。
“法緣慈”是什麼樣子呢?“不共聲聞獨覺乘等,唯諸菩薩摩诃薩,所能修行”,這是大菩薩所修行的。
他們怎麼樣修行呢?他們普利“一切有情,利樂一切有情精勤修習”的,不為自己,這叫“法緣慈”。
他是從法身上緣,這個法當法身講也可以,就是法身同一體故。
我跟衆生一樣的,同一體故,我要度他們,自己也在内,這就是“法緣慈”。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為了要利益衆生,讓一切衆生寂靜,得到究竟定,得到涅槃,滅一切衆生的煩惱疙瘩,給衆生解結。
那麼在《楞嚴經》上,“解六結越三空”,“六結”就是“六根”,六根相對着六塵的煩惱都解開,你就達到真空的境界了。
真空境界,二乘空,菩薩空,究竟空,畢竟空。
你達到這種究竟地,他是滅衆生的煩惱結,他就精勤修習這個“法緣慈法”,這叫大慈,拔一切衆生的痛苦。
三界是屬于生死的,此世就是這一世,他世就是未來。
菩薩這個大慈悲,不論未來現在,是三世平等的,三界平等的,一切諸法就是平等平等;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凡是有此岸者生死,彼岸者是涅槃。
因為欣樂涅槃而斷了這個生死,出生死苦海。
這種發心不大,是泯一切法,泯一切法之後,才能立一切法。
空一切法而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