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中錄下了唐朝詩人顧況的一則轶事:
顧況喪一子,年十七,其子魂遊,恍惚如夢,不離其家,顧悲傷不已,因作詩,吟之且哭,詩雲:“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
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别。
”其子聽之感恸,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
”經日,如被人執至一處,若縣吏者,斷令托生顧家,複都無所知。
忽覺心醒,開目認其屋宇,兄弟親滿側,唯語不得。
當其生也,已後又不記。
年至七歲,其兄戲批之,忽曰:“我是爾兄,何故批我。
”一家驚異,方叙前生事,曆曆不誤,弟妹小名悉遍呼之。
即進士顧非熊。
成式嘗訪之,涕泣為成式言。
顧況是中唐著名詩人,他最出名的故事,與白居易有關。
當初,原籍山西的年輕人白居易來到首都長安發展,還沒什麼名氣,于是寫了很多詩,四處投遞給當時的名家,希望被推薦。
也給顧況投了。
顧況還沒怎麼看白居易的詩,先看到“白居易”這三個字,便開玩笑道:“長安物貴,居大不易。
”意思是說,“長安是我大唐首都,物價很高啊,想在這居住下來混口飯吃實在不容易哦!”當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顧況大聲喊道:“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居又何難!”
顧況是蘇州人,大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逝于唐憲宗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活了将近90歲,是最長壽的唐朝詩人之一。
他的一生有點像散仙,雖也進士及第,但最終在官場上混得不得意,後放情山水間,于茅山隐居。
本故事講的是:顧況老來喪一子,年十七歲,魂魄不離其家。
顧況悲傷不已,做詩雲:“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
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别。
”其子之魂魄聽後深為感動,說:“爸,若我下輩子還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您兒子!”沒過多久,其子魂魄不見,原來已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帶走,被判來世依舊托生在顧家。
大約某個時刻,那死去的顧家兒子,隻覺得心境通明,睜開眼睛,看到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于床前;而對于顧況來說,這一日他又新得了一個兒子。
這新生子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
隻是新子自生下來一直不會說話,急壞了詩人一家。
直到七歲那年,這孩子跟哥哥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結果把他搞急了,忽然開口:“其實我本是你的兄長,為什麼老捉弄我?!”顧況一家驚異。
那孩子這才叙述自己的前生,事事無誤。
這個孩子,就是顧況的小兒子顧非熊。
後來,段成式去采訪顧非熊,後者哭泣着向段訴說了這段往事。
這樣的故事你信不信呢?但顧非熊在曆史上真有其人,他也是唐朝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