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戴叔倫有名詩《題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下面的故事就與稚川有關。
而稚川,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去那裡該怎麼走?
唐玄宗天寶年間,原籍甘肅姑臧即涼州的僧人契虛,本姓李,父親曾做過朝廷的禦史中丞,也算是官宦之家了,但契虛本人卻無意權貴,而好佛學,從二十歲起就進入長安佛寺修行。
後“安史之亂”起,潼關被破,玄宗皇帝西奔蜀地,長安很快失陷,契虛也逃入太白山。
于山中隐居的契虛,不再吃五谷凡食,而以柏葉果腹,飲山泉解渴,過起了修行的日子。
有一天,有白發道士自稱喬君的前來拜訪,此人貌相清瘦,仙風道骨,他對契虛說:“我看你形貌秀異,神采非凡,為什麼不去仙境看看呢?”
契虛說:“我塵俗之人,怎麼能到仙境?”
喬君說:“其實仙境離此地特别近。
”
契虛說:“既然如此,可否引我去?”
喬君說:“可以引你去,但那人未必是我。
你可按我說的去做:離開太白山,去商山,山腳下有一客棧,你在那裡準備美食,若遇見販賣東西的山民,就請他吃飯,他會問你去什麼地方,你就說想去稚川,他就會為你指路了。
”
“稚川?”契虛茫然道。
後來,契虛按照喬君說的去做了。
在商山客棧,契虛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每有山民路過就請他們吃飯,前後有一百來位,他們飯都吃了,但沒有一個人問契虛要去哪裡。
契虛很沮喪,思忖着定是喬君騙他,于是準備離開。
就在當天晚上,又來了一個賣東西的山民,契虛做最後的努力,請他吃飯。
那山民說:“你要去哪呢?”
契虛差點流出眼淚:“稚川!稚川!我想去稚川,這種願望有多年了!”
山民道:“稚川?那是仙境,你怎麼能抵達呢?”
契虛說:“我自小羨慕神仙,曾遇高人,勸我到稚川一遊,請帶我去吧!”
山民道:“你真的想跟我一起去嗎?”
契虛說:“若能去稚川,雖死不悔!”
于是山民帶上契虛,出了客棧,直奔以盛産美玉而聞名的藍田縣。
在那裡又準備了一下,于該日晚向當地的玉山進發。
入玉山後,他們涉險流危岩,走了大約八十裡,來到了一個山洞前。
契虛看到有水自洞中淌出。
山民叫契虛與他用石塊堵塞洞口,以斷其流。
三日後,洞口不再冒水。
這時候,他們才鑽進洞。
裡面甚暗,他們摸索前行,大約走了幾十裡,來到一扇石門前。
出此門後,豁然開朗,祥雲靜浮,水明山秀,别有洞天。
山民和契虛又走了一百多裡,來到一座高山下,仰望山勢,極險峭,契虛不敢攀登。
山民道:“你想功虧一篑嗎?稚川即至,為什麼彷徨不前?!”說罷,用手拉起契虛,一路攀登,令契虛頭暈目眩。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終至山頂,其勢平坦,缭繞在雲霧間。
契虛偷偷往山下遙望,山底景象已杳不可見。
但稚川還沒到。
山民和契虛又走了一百多裡,再次來到一個山洞前。
穿越後,面前是茫茫碧水,中有仙樹搖曳,樹間有條寬一尺多的石徑,其長至少有百裡。
山民在前,引契虛踏上石徑,走到盡頭,又是一座高山。
山前有一棵巨大的樹木,枝葉繁盛,高有數千尋。
山民攀上樹,大聲長嘯,過了一會兒,突有大風起于樹間,随即見到一條巨繩從高山上垂下,巨繩末端系着一個行囊。
山民叫契虛跳進囊中,閉上眼。
随後,山民也進了那行囊。
接下來,那巨繩開始升起,按契虛的計算,他們在囊中行進了至少半天的時間。
最後,山民說:“你可以睜開眼睛了。
”
契虛慢慢睜開眼,發現已來到山頂。
契虛極目遠眺,宮阙樓閣,皆呈玉色,光輝交映,如夢如幻。
契虛激動地熱淚盈眶:“啊,稚川!”
山民領着契虛共入稚川城。
一路走來,見仙女聖童羅列左右,其中一仙人問山民:“這僧人是誰?來自人間的吧?”
山民道:“他雖來自人間,但久願遊稚川,所以我引他來看看。
”
他們穿過幾重仙霧缭繞的門樓,來到一處大殿,玉案後坐着一位仙人,姿容古異,兩旁是金甲侍衛,甚為嚴整。
山民叫契虛拜跪,并介紹道:“這就是稚川真君。
”
稚川真君聽了山民的介紹,随後叫契虛上前問話:“你絕了三彭之仇了嗎?”
契虛如墜雲霧中,回答不上來。
稚川真君說:“那你不能留在這裡。
”
稚川真君叫山民帶契虛去殿外的翠霞亭。
該亭淩于空中,亭上有一人,發長數十尺,袒衣而坐,膚黑目明,不時間地沖他們眨眼。
山民對契虛說:“拜。
”
契虛又拜,起身後,悄悄問山民:“這人為什麼一直在沖我們眨眼?”
山民道:“他就是楊外郎,隋朝宗室,炀帝末年,天下大亂,他隐于山中,得道後成為稚川的居民。
他并非在沖我們眨眼,而是在用神眼透徹人世之事。
”
契虛說:“可以叫他睜開眼睛嗎?”
山民近前相請,楊外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