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子而上,又用了半天多的時間,這才來到稚川。
看來這尋仙之旅真不是那麼容易。
唐朝時,艱難的通往仙境之路并不僅這一條。
《廣異記》中有一個相近的記載:
說的是,長安市面上有一位從終南山來的老人姓王,以賣草藥為生,人稱“王老”。
據說,長安居民好幾代人都見到過他,由此可知其年歲已經很高了。
當時,有位在稅收部門工作的小吏李司倉,愛慕仙道,認為王老有可能是位得道之士,所以非常敬重他。
王老每次來長安賣草藥,遇到天氣不好,往往也都寄居在李家,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十多年。
這一天,李司倉終于向王老提出學道的要求。
後者見李司倉誠摯懇請,答應帶他入終南山學道。
李司倉大喜,立即告别妻兒,帶了幾個仆人,随王老出了長安,進入峰巒疊翠的茫茫終南山。
在王老的帶領下,他們最後在一座山峰下停住。
附近有一農舍,有山民遠遠地沖王老揮手,及近前,問購買仙境所養的牛的事怎麼樣了。
王老跟他交談。
随後,那山民高興地離去。
王老轉過身來,指着山底的一棵高聳入雲的大樹,對李司倉說,可攀爬此樹上去。
于是衆人開始爬樹。
不知爬了多長時間,總算爬到樹的盡頭,此時已在雲霧間,再往下張望,已看不到山底。
王老又指着垂于樹間的數條青藤說,可攀爬此藤上去。
衆人仰望那青藤,仿佛是從天上垂下的,順藤而上,又花費了很長時間,來到一處山腰。
這時候,王老建議李司倉遣散跟着的仆人。
李司倉言聽計從。
但這些仆人很郁悶,心裡想:好不容易攀樹爬藤來到這裡,一個神仙也沒見到,倒要自己順着藤樹再下去,這叫什麼事呢?要是不叫跟着,可以早說啊!隻說李司倉與王老又往上攀爬了很久,才來到峰頂。
這裡地勢平坦,藥草遍植,清泉流淌,景象秀異,生活着一些道士,王老跟他們似乎很熟,打過招呼後,将李司倉送進一個大房子。
這裡面還住着幾十個人,有老有少,都是凡人的樣子,大約都是來學道的吧。
直到幾天後,在大家的企盼中,天邊出現一朵五色祥雲,巨大的雲影漸漸覆蓋了峰頂。
學員們都很興奮,互相擊掌祝賀。
此時再望,雲朵裡飛出三隻白鶴,有道士大聲喊:真人到!随後,一位須發皆白、松形鶴骨的道人自雲中而來,冉冉降落在峰頂。
王老帶領李司倉等人拜倒,真人矜持地點點頭,随後一一接見學員,到李司倉這兒,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真人:“為啥來我這兒?”
李司倉:“我是來學道的。
”
真人:“你想學道?”
李司倉:“是啊,我是王老介紹來的。
”
真人:“你還是回家吧。
”
李司倉:“為嘛?”
真人:“我看你的面相,有官祿之命。
等你官祿之命到頭了,再來不遲啊。
”随後叫王老送他回去。
王老一聳肩膀,表示也沒辦法。
李司倉:“可是……”
王老:“對了,山下有人要兩頭牛,就是你我來時遇見的那個山民,你順便把牛帶給他。
”
李司倉:“我去哪兒搞牛?”
王老:“這裡有賣的。
”
李司倉:“仙境中還有賣牲口的?”
王老:“那當然。
”
李司倉:“牛……”
李司倉真的就買到了兩頭牛,也許是王老出的錢,總之他帶着兩頭牛又攀藤附樹,按照原路爬了下去。
至于那牛是怎麼爬的,我們不太清楚。
來到山腳下後,按王老吩咐,李司倉把牛送給了那個山民。
當他再回頭時,發現身後通往仙境的山路以及那藤那樹,都消失不見了。
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契虛的故事。
從稚川回來後,契虛繼續歸隐太白山。
唐德宗貞元年間,契虛轉移到華山修行。
在唐朝,華山、終南山和太白山,為關中地區道家三大隐居地。
在華山,和契虛一起隐居的還有一個叫司馬郊的人,此人是個自然主義者,視山川為帷幄,以禽獸為伴侶,每日食山鳥銜來的野果。
而此時的契虛已完全不進食了,每如呼風飲露,完全進入了成仙前的辟谷狀态。
辟谷分為“服氣辟谷”與“服藥辟谷”。
在這裡,契虛所采取的是“服氣辟谷”。
總之,他越來越具有仙人範兒了。
後來,司馬郊去世了,百鳥聚其庭院而悲鳴,契虛也很難過。
唐朝遠山,空谷幽蘭,如此生活,夫複何求?但對契虛來說,還有一樁心願沒完成,那就是:成為稚川永久的居民。
司馬郊死後,契虛繼續在華山隐居修行。
當時,有叫鄭紳與沈聿的,自長安來,至華山,逢大雨,二人投宿于契虛的茅屋。
由于契虛不再吃五谷雜食,所以當鄭紳與沈聿到來後,契虛沒有食物給他們吃。
鄭、沈二人則奇怪于契虛既不吃飯,卻神采豐奕,于是追問。
契虛未再隐瞞,把自己辟谷以及之前的稚川行和盤托出。
二人大異。
鄭紳更是好奇,既興奮又驚訝,後來,他們辦完事,返回長安時,鄭紳單獨去華山腳下契虛所住的草廬拜訪,但草廬已空。
鄭紳頗為感慨,在他看來,契虛已成仙得道,去稚川定居了。
我們也這樣認為:契虛,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