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在仙人壁雕的頭上,後來失蹤了,十年後它神奇地出現在一位衡山道士的頭上……
二、唐憲宗元和初年,有馮生在朝廷的部門做事,後因事被免職,閑居長安。
一天,一個自稱叫鑒的老僧造訪其門,稱自己與馮生同姓,欲結為友。
一來二去,就熟悉了,終為忘年交。
年底時,新任命下來了,調馮生到東越地區做縣尉。
這時候,鑒禅師又來了。
這一次他背着書簍,與馮生告别。
馮生問其去哪兒。
鑒禅師說:“我居住于雁蕩山靈岩寺西堂下,後遊長安,至今十年,與你相遇,很是愉快。
現在我将回歸寺院,故來告别。
然而你也要去東越做縣尉,若經靈岩寺,就去那裡看看我吧。
”幾月後,馮生去上任,行至雁蕩山靈岩寺,突然想起鑒禅師的話,于是入寺訪問,但寺僧稱這裡沒有叫鑒的禅師。
馮生自異:禅師當是誠信之人,不會欺騙我。
這時候,他想起鑒禅師曾說他居于寺院西堂下,于是他轉至西堂,并無人迹,唯有壁畫一面,上有群僧。
馮生似乎感覺到了什麼,仔細觀看,果然在壁畫中發現一僧,容貌與鑒禅師一樣。
馮生追思二人在長安交往,潸然動情……
我們接着說朱敖。
他逃脫壁上女子的侵擾後,跟随李舒而去。
再後來,他參加了河南府的考試,走入仕途。
後來有一天,他與朋友渭南縣縣令陳察微去拜訪曾救過自己的道士程谷神。
按書中所載,程道士為他們熬煮草藥,設道家之食;又稱“不托蓮花,鮮胡麻馔”,此句在這裡隐僻難解。
隻說三人高談闊論,笑語連連,談得很投機,直到日暮時分,朱敖和陳察微才告辭。
他們離開少室山大約五裡,忽見遠山之巅,黑雲翻滾,火電閃爍,須臾間天色完全暗下來,驟雨突降。
朱敖、陳察微一行人伏于枥樹林下避雨。
過了很長時間,大雨初歇,而有奇異光芒出現在遠天上。
随後,奇迹出現了:
在那光中,盡是搖曳的松樹,有數名仙女手持一塊舞毯,緩緩打開,長達數裡。
随後,又出現數十名仙女,每二人一對,舞于毯上,其四周,不時出現一如觀音的諸神身影。
就這樣,如雨後的海市蜃樓一樣,奇幻仙景出現在遠天之上,直到過了很長時間,才曲終舞止。
仙女們又卷起那舞毯,随着舞毯一點點被卷起,天色也一點點黑了起來。
最後,天完全黑了下來。
朱敖等人瞠目結舌,為奇幻之景所震駭,直到夜半才緩緩回到住所。
在朱敖的故事中,主要有兩個片段:第一個片段是,朱敖遇見畫壁上的綠衣女子并被其在夢中迷惑;第二個片段是,朱敖和陳察微從道士程谷神那裡出來,遇見大雨,雨停後發現天邊出現神奇的幻景。
更吸引我們的當然是第二個片段。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第二個片段可能不是虛構的志怪,而是發生在唐朝的一次真實的海市蜃樓事件。
如此說來這則記載是非常珍貴的。
按現代科學解釋,海市蜃樓是一種光學現象:“當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或全反射時,把遠處景物映顯在空中、海面或地面,從而形成各種光怪陸離的奇異景象。
”這種幻景尤其多發于大雨過後,與本故事中的描寫相同。
但古人認為,出現海市蜃樓是因為“蜃”這種動物在作怪。
西晉時,著名的博物學者張華在《博物志》中認為:“海中有蜃,能吐氣成樓台……”到了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張華的觀點進行了質疑。
當時,山東登州出現了一次著名的海市蜃樓:“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曆曆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
歐陽文忠曾出使河朔,過高唐縣,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聲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
問本處父老,雲:‘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曆曆見人物。
’……”雖然進行了質疑,但這位北宋時代的著名科學家也沒能成功解釋産生海市蜃樓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則記載中,沈括還順便提到了歐陽修所目擊的一次海市蜃樓,與朱敖所看到天際幻景可謂異曲同工。
假如以現代科學對朱敖所目擊的情景進行解釋,那可以認為:當時,在唐朝的另一個地方,确實有一些女子在舞蹈,她們曼妙的身影通過光線的折射或全反射,被映到了少室山即嵩山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