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和尚,說是東土大唐取經的,欲來倒換關文,現在五鳳樓前候旨。
”國王聞奏道:“這和尚沒處尋死,卻來這裡尋死!那巡捕官員,怎麼不拿他解來?”旁邊閃過當駕的太師,啟奏道:“東土大唐,乃南贍部洲,号曰中華大國,到此有萬裡之遙,路多妖怪。
這和尚一定有些法力,方敢西來。
望陛下看中華之遠僧,且召來驗牒放行,庶不失善緣之意。
”國王準奏,把唐僧等宣至金銮殿下。
師徒們排列階前,捧關文遞與國王。
國王展開方看,又見黃門官來奏:“三位國師來也。
”慌得國王收了關文,急下龍座,着近侍的設了繡墩,躬身迎接。
三藏等回頭觀看,見那大仙,搖搖擺擺,後帶着一雙丫髻蓬頭的小童兒,往裡直進,兩班官控背躬身,不敢仰視。
他上了金銮殿,對國王徑不行禮。
那國王道:“國師,朕未曾奉請,今日如何肯降?”老道士雲:“有一事奉告,故來也。
那四個和尚是那國來的?”國王道:“是東土大唐差去西天取經的,來此倒換關文。
”那三道士鼓掌大笑道:“我說他走了,原來還在這裡!”國王驚道:“國師有何
話說?他才來報了姓名,正欲拿送國師使用,怎奈當駕太師所奏有理,朕因看遠來之意,不滅中華善緣,方才召入驗牒。
不期國師有此問,想是他冒犯尊顔,有得罪處也?”道士笑雲:“陛下不知,他昨日來的,在東門外打殺了我兩個徒弟,放了五百個囚僧,扌卒碎車輛,夜間闖進觀來,把三清聖象毀壞,偷吃了禦賜供養。
我等被他蒙蔽了,隻道是天尊下降,求些聖水金丹,進與陛下,指望延壽長生。
不期他遺些小便,哄瞞我等。
我等各喝了一口,嘗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卻走了。
今日還在此間,正所謂冤家路兒窄也!”那國王聞言發怒,欲誅四衆。
孫大聖合掌開言,厲聲高叫道:“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啟奏。
”國王道:“你沖撞了國師,國師之言,豈有差謬!”行者道:“他說我昨日到城外打殺他兩個徒弟,是誰知證?我等且屈認了,着兩個和尚償命,還放兩個去取經。
他又說我扌卒碎車輛,放了囚僧,此事亦無見證,料不該死,再着一個和尚領罪罷了。
他說我毀了三清,鬧了觀宇,這又是栽害我也。
”國王道:“怎見栽害?”行者道:“我僧乃東土之人,乍來此處,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裡就知他觀中之事?既遺下小便,就該當時捉住,卻這早晚坐名害人。
天下假名托姓的無限,怎麼就說是我?望陛下回嗔詳察。
”那國王本來昏亂,被行者說了一遍,他就決斷不定。
正疑惑之間,又見黃門官來奏:“陛下,門外有許多鄉老聽宣。
”國王道:“有何事幹?”即命宣來。
宣至殿前,有三四十名鄉老朝上磕頭道:“萬歲,今年一春無雨,但恐夏月幹荒,特來啟奏,請那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
”國王道:“鄉老且退,就有雨來也。
”鄉老謝恩而出。
國王道:“唐朝僧衆,朕敬道滅僧為何?隻為當年求雨,我朝僧人更未嘗求得一點;幸天降國師,拯援塗炭。
你今遠來,冒犯國師,本當即時問罪。
姑且恕你,敢與我國師賭勝求雨麼?若祈得一場甘雨,濟度萬民,朕即饒你罪名,倒換關文,放你西去。
若賭不過,無雨,就将汝等推赴殺場典刑示衆。
”行者笑道:“小和尚也曉得些兒求禱。
”國王見說,即命打掃壇場,一壁廂教:“擺駕,寡人親上五鳳樓觀看。
”當時多官擺駕,須臾上樓坐了。
唐三藏随着行者、沙僧、八戒,侍立樓下,那三道士陪國王坐在樓上。
少時間,一員官飛馬來報:“壇場諸色皆備,請國師爺爺登壇。
”
那虎力大仙,欠身拱手,辭了國王,徑下樓來。
行者向前攔住道:“先生那裡去?”大仙道:“登壇祈雨。
”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
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先生先去,必須對君前講開。
”大仙道:“講什麼?”行者道:“我與你都上壇祈雨,知雨是你的,是我的?不見是誰的功績了。
”國王在上聽見,心中暗喜道:“那小和尚說話倒有些筋節。
”沙僧聽見,暗笑道:“不知一肚子筋節,還不曾拿出來哩!”大仙道:“不消講,陛下自然知之。
”行者道:“雖然知之,奈我遠來之僧,未曾與你相會。
那時彼此混賴,不成勾當,須講開方好行事。
”大仙道:“這一上壇,隻看我的令牌為号:一聲令牌響風來,二聲響雲起,三聲響雷閃齊鳴,四聲響雨至,五聲響雲散雨收。
”行者笑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見!請了,請了!”
大仙拽開步前進,三藏等随後,徑到了壇門外。
擡頭觀看,那裡有一座高台,約有三丈多高。
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頂上放一張桌子,桌上有一個香爐,爐中香煙霭霭。
兩邊有兩隻燭台,台上風燭煌煌。
爐邊靠着一個金牌,牌上镌的是雷神名号。
底下有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