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中忘不得,行功百刻全收。
五年十萬八千周,休教神水涸,莫縱火光愁。
水火調停無損處,五行聯絡如鈎。
陰陽和合上雲樓,乘鸾登紫府,跨鶴赴瀛洲。
這一篇詞,牌名《臨江仙》。
單道唐三藏師徒四衆,水火既濟,本性清涼,借得純陰寶扇,扇息燥火過山,不一日行過了八百之程,師徒們散誕逍遙,向西而去。
正值秋末冬初時序,見了些——
野菊殘英落,新梅嫩蕊生。
村村納禾稼,處處食香羹。
平林木落遠山現,曲澗霜濃幽壑清。
應鐘氣,閉蟄營,純陰陽,月帝玄溟,盛水德,舜日憐晴。
地氣下降,天氣上升。
虹藏不見影,池沼漸生冰。
懸崖挂索藤花敗,松竹凝寒色更青。
四衆行彀多時,前又遇城池相近。
唐僧勒住馬叫徒弟:“悟空,你看那廂樓閣峥嵘,是個甚麼去處?”行者擡頭觀看,乃是一座城池。
真個是——
龍蟠形勢,虎踞金城。
四垂華蓋近,百轉紫墟平。
玉石橋欄排巧獸,黃金台座列賢明。
真個是神洲都會,天府瑤京。
萬裡邦畿固,千年帝業隆。
蠻夷拱服君恩遠,海嶽朝元聖會盈。
禦階潔淨,辇路清甯。
酒肆歌聲鬧,花樓喜氣生。
未央宮外長春樹,應許朝陽彩鳳鳴。
行者道:“師父,那座城池,是一國帝王之所。
”八戒笑道:“天下府有府城,縣有縣城,怎麼就見是帝王之所?”行者道:“你不知帝王之居,與府縣自是不同。
你看他四面有十數座門,周圍有百十餘裡,樓台高聳,雲霧缤紛。
非帝京邦國,何以有此壯麗?”沙僧道:“哥哥眼明,雖識得是帝王之處,卻喚做什麼名色?”行者道:“又無牌匾旌号,何以知之?須到城中詢問,方可知也。
”長老策馬,須臾到門。
下馬過橋,進門觀看,隻見六街三市,貨殖通财,又見衣冠隆盛,人物豪華。
正行時,忽見有十數個和尚,一個個披枷戴鎖,沿門乞化,着實的藍縷不堪。
三藏歎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叫:“悟空,你上前去問他一聲,為何這等遭罪?”行者依言,即叫:“那和尚,你是那寺裡的?為甚事披枷戴鎖?”衆僧跪倒道:“爺爺,我等是金光寺負屈的和尚。
”行者道:“金光寺坐落何方?”衆僧道:“轉過隅頭就是。
”行者将他帶在唐僧前,問道:“怎生負屈,你說我聽。
”衆僧道:“爺爺,不知你們是那方來的,我等似有些面善。
此問不敢在此奉告,請到荒山,具說苦楚。
”長老道:“也是,我們且到他那寺中去,仔細詢問緣由。
”同至山門,門上橫寫七個金字:“敕建護國金光寺”。
師徒們進得門來觀看,但見那——
古殿香燈冷,虛廊葉掃風。
淩雲千尺塔,養性幾株松。
滿地落花無客過,檐前蛛網任攀籠。
空架鼓,枉懸鐘,繪壁塵多彩象朦。
講座幽然僧不見,禅堂靜矣鳥常逢。
凄涼堪歎息,寂寞苦無窮。
佛前雖有香爐設,灰冷花殘事事空。
三藏心酸,止不住眼中出淚。
衆僧們頂着枷鎖,将正殿推開,請長老上殿拜佛。
長老進殿,奉上心香,叩齒三咂。
卻轉于後面,見那方丈檐柱上又鎖着六七個小和尚,三藏甚不忍見。
及到方丈,衆僧俱來叩頭問道:“列位老爺象貌不一,可是東土大唐來的麼?”行者笑道:“這和尚有甚未蔔先知之法?我們正是。
你怎麼認得?”衆僧道:“爺爺,我等有甚未蔔先知之法,隻是痛負了屈苦,無處分明,日逐家隻是叫天叫地。
想是驚動天神,昨日夜間,各人都得一夢,說有個東土大唐來的聖僧,救得我等性命,庶此冤苦可伸。
今日果見老爺這般異象。
故認得也。
”
三藏聞言大喜道:“你這裡是何地方?有何冤屈?”衆僧跪告:“爺爺,此城名喚祭賽國,乃西邦大去處。
當年有四夷朝貢:南月陀國,北高昌國,東西梁國,西本缽國,年年進貢美玉明珠,嬌妃駿馬。
我這裡不動幹戈,不去征讨,他那裡自然拜為上邦。
”三藏道:“既拜為上邦,想是你這國王有道,文武賢良。
”衆僧道:“爺爺,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
我這金光寺,自來寶塔上祥雲籠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萬裡有人曾見;晝噴彩氣,四國無不同瞻。
故此以為天府神京,四夷朝貢。
隻是三年之前,孟秋朔日,夜半子時,下了一場血雨。
天明時,家家害怕,戶戶生悲。
衆公卿奏上國王,不知天公甚事見責。
當時延請道士打醮,和尚看經,答天謝地。
誰曉得我這寺裡黃金寶塔污了,這兩年外國不來朝貢。
我王欲要征伐,衆臣谏道:“我寺裡僧人偷了塔上寶貝,所以無祥雲瑞霭,外國不朝。
”昏君更不察理,那些贓官,将我僧衆拿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