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铠,立于船頭上大呼曰:“叔父别來無恙?小侄得罪。
”玄德視之,乃劉琦也。
琦過船哭拜曰:“聞叔父困于曹操,小侄特來接應。
”玄德大喜,遂合兵一處,放舟而行。
在船中正訴情由,江西南上戰船一字兒擺開,乘風唿哨而至。
劉琦驚曰:“江夏之兵,小侄已盡起至此矣。
今有戰船攔路,非曹操之軍,即江東之軍也,如之奈何?”玄德出船頭視之,見一人綸巾道服,坐在船頭上,乃孔明也。
背後立着孫幹。
玄德慌請過船,問其何故卻在此。
孔明曰:“亮自至江夏,先令雲長于漢津登陸地而接。
我料曹操必來追趕,主公必不從江陵來,必斜取漢津矣;故特請公子先來接應,我竟往夏口,盡起軍前來相助。
”玄德大悅,合為一處,商議破曹之策。
孔明曰:“夏口城險,頗有錢糧,可以久守。
請主公且往夏口屯住。
公子自回江夏,整頓戰船,收拾軍器,為犄角之勢,可以抵擋曹操。
若共歸江夏,則勢反孤矣。
”劉琦曰:“軍師之言甚善。
但愚意欲請叔父暫至江夏,整頓軍馬停當,再回夏口不遲。
”玄德曰:“賢侄之言亦是。
”遂留下雲長,引五千軍守夏口。
玄德、孔明、劉琦共投江夏。
卻說曹操見雲長在旱路引軍截出,疑有伏兵,不敢來追;又恐水路先被玄德奪了江陵,便星夜提兵赴江陵來。
荊州治中鄧義、别駕劉先,已備知襄陽之事,料不能抵敵曹操,遂引荊州軍民出郭投降。
曹操入城,安民已定,釋韓嵩之囚,加為大鴻胪。
其餘衆官,各有封賞。
曹操與衆将議曰:“今劉備已投江夏,恐結連東吳,是滋蔓也。
當用何計破之?”荀攸曰:“我今大振兵威,遣使馳檄江東,請孫權會獵于江夏,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
孫權必驚疑而來降,則吾事濟矣。
”操從其計,一面發檄遣使赴東吳;一面計點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水陸并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陝,東接蕲、黃,寨栅聯絡三百餘裡。
話分兩頭。
卻說江東孫權,屯兵柴桑郡,聞曹操大軍至襄陽,劉琮已降,今又星夜兼道取江陵,乃集衆謀士商議禦守之策。
魯肅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士民殷富。
吾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劉表新亡,劉備新敗,肅請奉命往江夏吊喪,因說劉備使撫劉表衆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備若喜而從命,則大事可定矣。
”權喜從其言,即遣魯肅赍禮往江夏吊喪。
卻說玄德至江夏,與孔明、劉琦共議良策。
孔明曰:“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
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萬之衆,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來探聽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并。
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玄德曰:“此論甚高。
但如何得江東人到?”
正說間,人報江東孫權差魯肅來吊喪,船已傍岸。
孔明笑曰:“大事濟矣!”遂問劉琦曰:“往日孫策亡時,襄陽曾遣人去吊喪否?”琦曰:“江東與我家有殺父之仇,安得通慶吊之禮?”孔明曰:“然則魯肅之來,非為吊喪,乃來探聽軍情也。
”遂謂玄德曰:“魯肅至,若問曹操動靜,主公隻推不知。
再三問時,主公隻說可問諸葛亮。
”計會已定,使人迎接魯肅。
肅入城吊喪;收過禮物,劉琦請肅與玄德相見。
禮畢,邀入後堂飲酒。
肅曰:“久聞皇叔大名,無緣拜會;今幸得見,實為欣慰。
近聞皇叔與曹操會戰,必知彼虛實:敢問操軍約有幾何?”玄德曰:“備兵微将寡,一聞操至即走,竟不知彼虛實。
”魯肅曰:“聞皇叔用諸葛孔明之謀,兩場火燒得曹操魂亡膽落,何言不知耶?”玄德曰:“除非問孔明,便知其詳。
”肅曰:“孔明安在?願求一見。
”玄德教請孔明出來相見。
肅見孔明禮畢,問曰:“向慕先生才德,未得拜晤;今幸得遇,願聞目今安危之事。
”孔明曰:“曹操奸計,亮已盡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
”肅曰:“皇叔今将止于此乎?”孔明曰:“使君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将往投之。
”肅曰:“吳臣糧少兵微,不能自保,焉能容人?”孔明曰:“吳臣處雖不足久居,今且暫依之,别有良圖。
”肅曰:“孫将軍虎踞六郡,兵精糧足,又極敬賢禮士,江東英雄,多歸附之;今為君計,莫若遣心腹往結東吳,以共圖大事。
”孔明曰:“劉使君與孫将軍自來無舊,恐虛費詞說。
且别無心腹之人可使。
”肅曰:“先生令兄,現為江東參謀,日望與先生相見。
肅不才,願與公同見孫将軍,共議大事。
”玄德曰:“孔明是吾之師,頃刻不可相離,安可去也?”肅堅請孔明同去。
玄德佯不許。
孔明曰:“事急矣,請奉命一行。
”玄德方才許諾。
魯肅遂别了玄德、劉琦,與孔明登舟,望柴桑郡來。
正是:
隻因諸葛扁舟去,緻使曹兵一旦休。
不知孔明此去畢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