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孔明自駕小車,自變量百騎前來探路。
前有一河,名曰西洱河。
水勢雖慢,并無一隻船筏。
孔明令伐木為筏而渡,其木到水皆沈。
孔明遂問呂凱。
凱曰:“聞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數圍。
可令人伐之,于河上搭起竹橋,以渡軍馬。
”孔明即調三萬人入山,伐竹數十萬根,順水放下,于河面狹處,搭起竹橋,闊十餘丈。
乃調大軍于河北岸一字兒下寨,便以河為壕塹,以浮橋為門,壘土為城;過橋南岸,一字下三個大營,以待蠻兵。
卻說孟獲自變量十萬蠻兵,恨怒而來。
将近西洱河,孟獲引前部一萬刀牌獠丁,直扣前寨搦戰。
孔明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乘驷馬車,左右衆将簇擁而出。
孔明見孟獲身穿犀皮甲,頭頂朱紅盔,左手挽牌,右手執刀,騎赤毛牛,口中辱罵;手下萬餘洞丁,各舞刀牌,往來沖突。
孔明急令退回本寨,四面緊閉,不許出戰。
蠻兵皆裸衣赤身,直到寨門前叫罵。
諸将大怒,皆來禀孔明曰:“某等情願出寨決一死戰!”孔明不許。
諸将再三欲戰。
孔明止曰:“蠻方之人,不遵王化,今此一來,狂惡正盛,不可迎也;且宜堅守數日,待其猖獗少懈,吾自有妙計破之。
”
于是蜀兵堅守數日。
孔明在高阜處望之,窺見蠻兵已多懈怠,乃聚諸将曰:“汝等敢出戰否?”衆将欣然要出。
孔明先喚趙雲、魏延入帳,向耳畔低言,分付如此如此。
二人受了計策先退。
卻喚王平、馬忠入帳受計去了。
又喚馬岱分付曰:“吾今棄此三寨,退過河北;吾軍一退,汝可便拆浮橋,移于下流,卻渡趙雲、魏延軍馬過河來接應。
”岱受計而去。
又喚張翼曰:“吾軍退去,寨中多設燈火。
孟獲知之,必來追趕,汝卻斷其後。
”張翼受計而退。
孔明隻教關索護車。
衆軍退去,寨中多設燈火。
蠻兵望見,不敢沖突。
次日平明,孟獲引大隊蠻兵徑到蜀寨之時,隻見三個大寨,皆無人馬,于内棄下糧草車仗數百餘輛。
孟優曰:“諸葛棄寨而走,莫非有計否?”孟獲曰:“吾料諸葛亮棄辎重而去,必因國中有緊要之事。
若非吳侵,定是魏伐。
故虛張燈火以為疑兵,棄車仗而去也。
可速追之,不可錯過。
”于是孟獲自驅前部,直到西洱河邊。
望見河北岸上,寨中旗幟整齊如故,燦若雲錦;沿河一帶,又設錦城。
蠻兵哨見,皆不敢進。
獲謂優曰:“此是諸葛亮懼吾追趕,故就河北岸少住,不二日必走矣。
”遂将蠻兵屯于河岸;又使人去山上砍竹為筏,以備渡河,卻将敢戰之兵,皆移于寨前面。
卻不知蜀兵早已入自己之境。
是日,狂風大作,四壁廂火明鼓響。
蜀兵殺到,蠻兵獠丁,自相沖突。
孟獲大驚,急引宗族洞丁殺開條路,徑奔舊寨。
忽一彪軍從寨中殺出,乃是趙雲。
獲慌忙回西洱河,望山僻處而走。
又一彪軍殺出,乃是馬岱。
孟獲隻剩得數十個敗殘兵,望山谷中而逃。
見南、北、西三處,塵頭火光,因此不敢前進,隻得望東奔走。
方才轉過山口,見一大林之前,數十從人,引一輛小車;車上端坐孔明,呵呵大笑曰:“蠻王孟獲大敗至此,吾已等候多時也!”獲大怒,回顧左右曰:“吾遭此人詭計,受辱三次,今幸得這裡相遇。
汝等奮力前進,連人帶馬砍為粉碎!”數騎蠻兵,猛力向前。
孟獲當先呐喊。
搶到大林之前,趷踏一聲,踏了陷坑,一齊塌倒。
大林之内,轉出魏延,自變量百軍來,一個個拖出,用索縛定。
孔明先到寨中,招安蠻兵,并諸甸酋長洞丁。
此時大半皆歸本鄉去了。
除死傷外,其餘盡皆歸降。
孔明以酒肉相待,以好言撫慰,盡令放回。
蠻兵皆感歎而去。
少頃,張翼解孟優至。
孔明誨之曰:“汝兄愚迷,汝當谏之。
今被吾擒了四番,有何面目再見人耶?”孟優羞慚滿面,伏地告求免死。
孔明曰:“吾殺汝不在今日,吾且饒汝性命,勸谕汝兄。
”令武士解其繩索,放起孟優。
優泣拜而去。
不一時,魏延解孟獲至。
孔明大怒曰:“你今番又被吾擒了,有何理說?”獲曰:“吾今誤中詭計,死不瞑目!”孔明叱武士推出斬之。
獲全無懼色,回顧孔明曰:“若敢再放吾回去,必然報四番之恨。
”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縛,賜酒壓驚,就坐于帳中。
孔明問曰:“吾今四次以禮相待,汝尚然不服,何也?”獲曰:“吾雖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專施詭計,吾如何肯服?”孔明曰:“若再放汝回去,複能戰乎?”獲曰:“丞相若再拏住,吾那時傾心降服,盡獻本洞之物犒軍,誓不反亂。
”
孔明即笑而遣之。
獲忻然拜謝而去。
于是聚得諸洞壯丁數千人,望南迤逦而行。
早望見塵頭起處,一隊兵到,乃是兄弟孟優,重整殘兵,來與兄報仇。
兄弟二人,抱頭相哭,訴說前事。
優曰:“我兵屢敗,蜀兵屢勝,難以抵擋。
隻可就山陰洞中,退避不出。
蜀兵受不過暑氣,自然退矣。
”獲問曰:“何處可避?”優曰:“此去西南有一洞,名曰秃龍洞。
洞主朵思大王,與弟甚厚,可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