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再拜哀告前事。
兀突骨曰:“吾起本洞之兵,與汝報仇。
”獲欣然拜謝。
于是兀突骨喚兩個領兵俘長:一名土安,一名奚泥;起三萬兵,皆穿藤甲,離烏戈國望東北而來。
行至一江,名桃花水。
兩岸有桃樹,曆年落葉于水中,若别國人飲之盡死;惟烏戈國人飲之,倍添精神。
兀突骨兵至桃花渡口下寨,以待蜀兵。
卻說孔明令蠻人哨探孟獲消息,回報曰:“孟獲請烏戈國主,引三萬藤甲軍,見屯于桃花渡口。
孟獲又在各番聚集蠻兵,拚力拒戰。
”孔明聽說,提兵大進,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見蠻兵不類人形,甚是醜惡;又問土人,言說即日桃葉正落,水不可飲。
孔明退五裡下寨,留魏延守寨。
次日,烏戈國主引一彪藤甲軍過河來,金鼓大震。
魏延引兵出迎。
蠻兵卷地而至。
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槍刺,亦不能入。
蠻兵皆使利刀鋼叉,蜀兵如何抵擋,盡皆敗走。
蠻兵不趕而回。
魏延複回。
趕到桃花渡口,隻見蠻兵帶甲渡水而去;内有困乏者,将甲脫下,放在水面,以身坐其上而渡。
魏延急回大寨,來禀孔明,細言其事。
孔明請呂凱并土人問之。
凱曰:“某素聞南蠻中有一烏戈國,無人倫者也。
更有藤甲護身,急切難傷。
又有桃葉惡水,本國人飲之,反添精神;别國人飲之,即死。
如此蠻方,縱使全勝,有何益焉?不如班師早回。
”孔明笑曰:“吾非容易到此,豈可便去?吾明日自有平蠻之策。
”于是令趙雲助魏延守寨,且休輕出。
次日,孔明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車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處,遍觀地理。
山險嶺峻之處,車不能行,孔明棄車步行。
忽到一山,望見一谷,形如長蛇,皆危峭石壁,并無樹木,中間一條大路。
孔明問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處名為盤蛇谷。
出谷則三江城大路。
谷前名塔郎甸。
”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賜吾成功于此也!”遂回舊路,上車歸寨,喚馬岱分付曰:“與汝黑油櫃車十輛,須用竹竿千條。
櫃内之物,如此如此。
可将本部兵去把住盤蛇谷兩頭,依法而行。
與汝半月限,一切完備。
至期如此施設。
倘有走漏,定按軍法。
”馬岱受計而行。
又喚趙雲分付曰:“汝去盤蛇谷後,三江大路口如此守把。
所用之物,克日完備。
”趙雲受計而去。
又喚魏延分付曰:“汝可引本部兵去桃花渡口下寨。
如蠻兵渡水來敵,汝便棄了寨,望白旗處而走。
限半個月内,須要連輸十五陣,棄七個寨栅。
若輸十四陣,也休來見我。
”魏延領命,心中不樂,怏怏而去。
孔明又喚張翼另引一軍,依所指之處,築立寨栅去了。
卻令張嶷、馬忠引本洞所降千人,如此行之。
各人都依計而行。
卻說孟獲與烏戈國主兀突骨曰:“諸葛亮多有巧計,隻是埋伏。
今後交戰,分付三軍:但見山谷之中,林木多處,不可輕進。
”兀突骨曰:“大王說的有理。
吾已知道中國人多行詭計。
今後依此言行之。
吾在前面厮殺,汝在背後教道。
”兩人商量已定。
忽報蜀兵在桃花渡口北岸立起營寨。
兀突骨即差二俘長引藤甲軍渡河來,與蜀兵交戰。
不數合,魏延敗走。
蠻兵恐有埋伏,不趕自回。
次日,魏延又去立了營寨。
蠻兵哨得,又有衆軍渡過河來戰。
延出迎之。
不數合,延敗走。
蠻兵追殺十餘裡,見四下并無動靜,便在蜀寨中屯住。
次日,二俘長請兀突骨到寨,說知此事。
兀突骨即引兵大進,将魏延追一陣。
蜀兵皆棄甲抛戈而走。
隻見前有白旗,延引敗兵,急奔到白旗處,早有一寨,就寨中屯住。
兀突骨驅兵追至,延引兵棄寨而走。
蠻兵得了蜀寨。
次日,又望前追殺。
魏延回兵交戰,不三合又敗,隻看白旗處而走。
又有一寨,延就寨屯住。
次日,蠻兵又至。
延略戰又走。
蠻兵占了蜀寨。
話休絮煩。
魏延且戰且走,已敗十五陣,連棄七個營寨。
蠻兵大進追殺。
兀突骨自在軍前破敵,于路但見林木茂盛之處,便不敢進;卻使人遠望,果見樹陰之中,旌旗招飐。
兀突骨謂孟獲曰:“果不出大王所料。
”孟獲大笑曰:“諸葛亮今番被吾識破!大王連日勝了他十五陣,奪了七個營寨,蜀兵望風而走。
諸葛亮已是計窮;隻此一進,大事定矣!”兀突骨大喜,遂不以蜀兵為念。
至第十六日,魏延引敗殘兵來,與藤甲軍對敵。
兀突骨騎象當先,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露光芒;手指魏延大罵。
延撥馬便走。
後面蠻兵大進。
魏延引兵轉過了盤蛇谷,望白旗而走。
兀突骨統引兵衆,随後追殺。
兀突骨望見山上并無草木,料無埋伏,放心追殺。
趕到谷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