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演義 第102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首頁
    如此。

    軍士領命,持書徑來魏寨,求見司馬懿。

    懿喚入拆書看畢,問曰:“汝何人也?”答曰:“某乃中原人,流落蜀中。

    鄭文與某同鄉。

    今孔明因鄭文有功,用為先鋒。

    鄭文特托某來獻書,約于明日晚間,舉火為号。

    望乞都督盡提大軍前來劫寨。

    鄭文在内為應。

    ”司馬懿反複诘問,又将來書仔細檢看,果然是實;即賜軍士酒食,分付曰:“本日二更為期,我自來劫寨。

    大事若成,必重用汝。

    ”軍士拜别,回到本寨告知孔明。

    孔明仗劍步罡,禱祝已畢,喚王平、張嶷分付如此如此;又喚馬忠、馬岱分付如此如此;又喚魏延分付如此如此。

    孔明自自變量十人,坐于高山之上,指揮衆軍。

     卻說司馬懿見了鄭文之書,便欲引二子提大軍來劫蜀寨。

    長子司馬師谏曰:“父親何故據片紙而親入重地?倘有疏虞,如之奈何?不如令别将先去,父親為後應,可也。

    ”懿從之,遂令秦朗引一萬兵,去劫蜀寨。

    懿自引兵接應。

    是夜初更,風清月朗。

    将及二更時分,忽然陰雲四合,黑氣漫空,對面不見。

    懿大喜曰:“天使我成功也!”于是人盡銜枚,馬皆勒口,長驅大進。

    秦朗當先,引一萬兵直殺入蜀寨中,并不見一人。

    朗知中計,忙叫退兵。

    四下火把齊明,喊聲震地;左有王平、張嶷,右有馬岱、馬忠,兩路兵殺來。

    秦朗死戰,不能得出。

    背後司馬懿見蜀寨火光沖天,喊不絕聲,又不知魏兵勝負,隻顧催兵接應,望火光中殺來。

    忽然一聲喊起,鼓角喧天,火炮震地;左有魏延,右有姜維,兩路殺出。

    魏兵大敗,十傷八九,四散逃奔。

    此時秦朗所引一萬兵,都被蜀兵圍住,箭如飛蝗。

    秦朗死于亂軍之中。

    司馬懿引敗兵奔入本寨。

     三更以後,天複清朗。

    孔明在山頭上鳴金收軍。

    原來三更時陰雲暗黑,乃孔明用遁甲之法;後收兵已了,天複清朗,乃孔明驅六丁六甲掃蕩浮雲也。

     當下孔明得勝回寨,命将鄭文斬了,再議取渭南之策。

    每日令兵搦戰,魏軍隻不出迎。

    孔明自乘小車,來祁山前渭水東西踏看地理。

    忽到一谷口,見其形如葫蘆之狀,内中可容千餘人;兩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後兩山環抱,隻可通一人一騎。

    孔明看了,心中大喜,問鄉導官曰:“此處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蘆谷。

    ”孔明回到帳中,喚裨将杜睿、胡忠二人,附耳授以密計。

    令喚集随軍匠作一千餘人,入葫蘆谷中,制造“木牛流馬”應用;又令馬岱領五百兵守住谷口。

    孔明囑馬岱曰:“匠作人等,不許放出;外人不許放入。

    吾還不時自來點視。

    捉司馬懿之計,隻在此舉。

    切不可走漏消息。

    ”馬岱受命而去。

    杜睿等二人在谷中監督匠作,依法制造。

    孔明每日往來指示。

     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

    前者所積木料,并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

    牛馬皆不水食,可以轉運,晝夜不絕。

    ”衆皆驚曰:“自古及今,未聞有‘木牛流馬’之事。

    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備。

    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馬之法,尺寸方員,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

    ”衆大喜。

    孔明即手書一紙,付衆觀看。

    衆将環遶而視。

    其造木牛之法雲: 方腹曲胫,一腹四足。

    頭入領中,舌着于腹。

    載多而行少。

    獨行者數十裡,群行者三十裡。

    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足。

    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腳。

    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

    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

    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

    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

    牛禦雙轅。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造流馬之法雲: 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五分;左右同。

    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

    前腳孔分墨去頭四寸五分,長一寸五分,廣一寸。

    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

    後軸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寸,大小與前同。

    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一寸二分。

    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

    後杠與等。

    闆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

    每枚受米二斛三鬥。

    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

    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