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演義 第108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首頁
    卻說姜維正走,遇着司馬師引兵攔截。

    原來姜維取雍州之時,郭淮飛報入朝。

    魏主與司馬懿商議停當。

    懿遣長子司馬師引兵五萬,前來雍州助戰。

    師聽知郭淮敵退蜀兵,師料蜀兵勢弱,就來半路擊之;直趕到陽平關,卻被姜維用武侯所傳連弩法,于兩邊暗伏連弩百餘張,一弩發十矢,皆是藥箭。

    兩邊弩箭齊發,前軍連人帶馬射死不知其數。

    司馬師于亂軍之中,逃命而回。

     卻說曲山城中,蜀将句安,見援兵不至,乃開門降魏。

    姜維折兵數萬,領敗兵回漢中屯紮。

    司馬師自還洛陽。

    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

    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

    慎之!慎之!”言訖而亡。

    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

    芳厚加祭葬,優錫贈谥,封師為大将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昭為骠騎上将軍。

     卻說吳主孫權,先有太子孫登,乃徐夫人所生,于吳赤烏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孫和為太子,乃琅琊王夫人所生。

    和因與金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谮,權廢之。

    和憂恨而死。

    又立三子孫亮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

    此時陸遜、諸葛瑾皆亡,一應大小事務,皆歸于諸葛恪。

    太和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風,江海湧濤,平地水深八尺。

    吳主先陵所種松柏,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于道上。

    權因此受驚成病。

    至次年四月内,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

    囑訖而薨。

    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

    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

    後人有詩曰: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

    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理智與情感 孫權既亡,諸葛恪立孫亮為帝,大赦天下,改元大興元年;谥權曰大皇帝,葬于蔣陵。

    早有細作探知其事,報入洛陽。

    司馬師聞孫權已死,遂議起兵伐吳。

    尚書傅嘏曰:“吳有長江之險,先帝屢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邊疆,乃為上策。

    ”師曰:“天道三十年一變,豈得常為鼎峙乎?吾欲伐吳。

    ”昭曰:“今孫權新亡,孫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

    ”遂令征南大将軍王昶,引兵十萬攻南郡;征東将軍胡遵,引兵十萬攻東興;鎮南都督毋丘儉,引兵十萬攻武昌;三路進發。

    又遣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

    是年冬十月,司馬昭兵至東吳邊界,屯住人馬,喚王昶、胡遵、毋丘儉到帳中計議曰:“東吳最緊要處,惟東興郡也。

    今他築起大堤,左右又築兩城,以防巢湖後面攻擊,諸公須要仔細。

    ”遂令王昶、毋丘儉各引一萬兵,列在左右,且勿進發;待取了東興郡,那時一齊進兵。

    昶、儉二人受令而去。

    昭又令胡遵為先鋒,總領三路兵前去,先搭浮橋,取東興大堤;若奪得左右二城,便是大功。

    遵領兵來搭浮橋。

     卻說吳太傅諸葛恪,聽知魏兵三路而來,聚衆商議。

    平北将軍丁奉曰:“東興乃東吳緊要處所,若有失,則南郡、武昌危矣。

    ”恪曰:“此論正合吾意。

    公可就引三千水兵從江中去。

    吾随後令呂據、唐咨、劉纂各引一萬馬步兵,分三路來接應。

    但聽連珠炮響,一齊進兵。

    吾自引大兵後至。

    ”丁奉得令,即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隻船,望東興而來。

     卻說胡遵渡過浮橋,屯軍于堤上,差桓嘉、韓綜攻打二城。

    左城中乃吳将全怿守把,右城中乃吳将劉略守把。

    此二城高峻堅固,急切攻打不下。

    全、劉二人見魏兵勢大,不敢出戰,死守城池。

    胡遵在徐塘下寨。

    時值嚴寒,天降大雪,胡遵與衆将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