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追憶似水年華 試論《追憶似水年華》(代序)

首頁
    羅大岡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确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

    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為《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為定論。

    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

    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

    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産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

    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并不多見。

    舉例說,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

    托爾斯泰的《戰争與和平》也是。

    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

    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

    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

    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在中國,研究介紹法國文學的專家們很少提到普魯斯特和他的《似水年華》。

    當然更沒有人翻譯過這部巨型小說。

    這是一部很難譯的書,不但卷帙浩繁,全書七卷二百萬字左右,而且文風别具一格,委婉曲折,細膩之極,粗心的讀者匆匆讀一遍不可能領悟其中奧妙。

    至于翻譯,更非易事。

    變形記 古人有言,人生五十歲以前周遊世界,認識社會;博覽群書,積累知識。

    五十歲以後,可以深居簡出,閉門著述。

    法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名作家大緻是這樣安排一生的:先遊曆讀書,中年以後開始著述。

    十六世紀的蒙田(1533-1592)和十八世紀的孟德斯鸠(1689-1755)都是這方面著名的例子。

    普魯斯特的一生基本上也是這樣安排的,所不同者,第一,他的壽命較短,五十一歲就去世了;其次,他自幼體質孱弱多病,未能周遊天下。

    他生長于巴黎”上流社會”的富裕家庭,從小養尊處優,過着绔袴子弟的生活。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出入于所謂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成為沙龍中的寵兒。

    由于他聰慧俊秀,深得沙龍中貴婦人們的歡心,《在少女們身旁》①過安閑日子,積累了豐富的上流社會生活感受,從那時起,二十歲左右的普魯斯特就産生終生從事文學創作的意願。

     ①《似水年華》第二卷書名,發表于1919年。

    
大約從三十五歲起,到五十一歲他去世,普魯斯特由于患有嚴重的哮喘病,終年生活在一間門窗經常不打開的房間中。

    清新空氣容易引起他犯哮喘,更不用說刮風下雨。

    他足不出戶的自我禁锢生活,持續了十五年之久。

    在這十五年期間,普魯斯特生活在回憶中,回憶他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時期的經曆。

    由于他的身世,他所接觸的大緻是三類人:貴族家庭的後裔;非常富裕的财務金融界人士;少數享有盛名的文人與藝術家。

    十五年的禁锢生活,使這位身患痼疾的天才文人省悟到,他的前途就是在這間華麗舒适的病房同時也是囚室之中,等待死亡。

    他除了緩慢地,平靜地等待死亡來臨之外,他沒有别的生活,沒有别的前程。

    他是一個極其敏感的人,為什麼他能在錦鏽的床上,過着卧而待斃的”生活”十五年而不覺得沉悶、苦惱甚至煩躁不安,反而其樂融融呢?難道他整天躺在床上在做美夢嗎?不,他自己知道生命已經沒有前途的人決不可能做關于未來的美夢,所以老年人是不會做美夢的。

    普魯斯特雖然隻是中年人而不是老人,可是他早已知道他的痼疾難愈,所以對生活的前程已經不抱希望。

    他唯一的希望在于利用他的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寫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學作品。

    這部作品就是《似水年華》,全稱《追憶似水年華》。

    在他的計劃中,這是一部極其龐大的多卷本小說。

    果然,他用了十五六年的漫長時間,分秒必争地寫完了這部小說的全稿。

     由于疾病的限制,普魯斯特被迫長年累月囚禁在鬥室中,不能開展任何活動,久而久之,他的思想中充滿對于過去生活的回憶,而且對于人生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概念。

    他認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憶中的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隻有在回憶中方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

    《似水年華》整部小說就是建築在回憶是人生的菁華這個概念之上的。

     普魯斯特是一位博覽群書的作家。

    法國評論家們常常提到《似水年華》的作者受十九世紀末年風靡一時的法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