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追憶似水年華 第三部 蓋爾芒特家那邊(4)

首頁
    天被殲的這支部隊是什麼樣的部隊。

    如果它是用來強攻的突擊隊,那麼,一支戰鬥力比它弱的新部隊就很難在它失敗的地方獲勝。

    此外,如果不是在作戰的開始階段,這支新部隊就可能是拼湊起來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推算出交戰的這一方還擁有多少兵力,他們的兵力可能在什麼時候不如對方的兵力,這就使這支部隊将進行的這次行動有了不同的意義,因為它如果不能彌補它的損失,按照邏輯推理,它的成功也隻會導緻它的全軍覆滅。

    此外,敵軍的番号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例如,如果這支部隊的兵力比對方弱得多,但已經消耗了對方好幾支重要部隊的兵力,那軍事行動也就改變性*質了,因為它即使最終會丢失防守的陣地,但是如果用少量兵力就已經摧毀了敵人的大量兵力,那麼能守住陣地一段時間也就是一大勝利。

    如果說,分析雙方投入的兵力能使我們從中發現一些重要的東西,那麼,研究陣地和陣地控制的公路、鐵路以及陣地保護的後勤供應,也就更具有意義了。

    這一點,我想你是會明白的。

    應該研究整個地理背景,這是我起的名稱,”他得意地笑着說。

    (的确,他非常滿意地理背景這個提法,後來,甚至過了幾個月,每次用到這個名稱時,他總會露出同樣的笑容。

    )”交戰的一方正在準備一次行動,如果你讀到它的一支偵察隊在陣地附近被另一方殲滅,你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交戰的一方是想偵察敵方的防禦設施,以免敵方用來挫敗它的進攻。

    對某一地方極其猛烈的進攻可能意味着企圖攻占這個地方,但也可能想要牽制敵人,不想在敵人進攻的地方還擊,或者僅僅是佯攻,用淩厲的攻勢掩蓋從這裡後撤部隊的真實意圖(這種佯攻戰術是拿破侖戰争的傳統戰術)。

    另一方面,為了弄清一次軍事行動的意義,它的目的,以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同時部署的其他配合行動,還要進行什麼行動,就應該多多查閱國家軍事條令,而不要輕信指揮部的公告,因為這種公告可能是為了迷惑對方,從而掩蓋一次可能是失敗的行動。

    這一點至關重要。

    我們總可以作這樣的假設,一個軍試圖采取的行動,是根據現行條令的規定拟訂的。

    比方說,如果條令規定正面攻擊要用側翼攻擊作掩護,如果側翼攻擊沒有成功,指揮部可以宣稱它與正面攻擊沒有關系,不過是一次佯攻,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條令中,而不是從指揮部的公告中找到根據。

    每一個軍不僅有它的軍事條令,而且還有它的傳統、作風和原則。

    此外,對外交行動的研究也不應當忽視,外交總是要對軍事作出反應或采取措施的。

    一些表面上并不重要的外交事件,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你可以通過對事件的分析了解到,敵人想争取的援助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其實他們隻執行了部分戰略計劃。

    因此,如果會讀軍事史的話,那麼,在一般讀者看來是雜亂無章的叙述,對你卻是合理的,連貫的,就象看一幅畫,一個内行的繪畫愛好者能看懂畫上的人物身上背着什麼,手中拿着什麼,而一個外行參觀博物館隻會目瞪口呆,被大片大片的色*彩搞得迷迷糊糊,頭暈目眩。

    但對于某些畫作,光注意畫中人物拿着一個聖餐杯是不夠的,還應該知道畫家為什麼要把聖餐杯放在他手中,它象征着什麼;同樣,這些軍事行動,除了直接目的外,通常是指揮作戰的将軍有意模仿一些比較古老的戰役的結果。

    這些古戰役,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看作新戰役的過去,看作圖書館、知識庫和詞源,看作貴族家世。

    請注意,我現在沒有講戰役的地方性*,怎麼說好呢,就說戰役的空間性*吧。

    這個問題是存在的。

    一個戰場在曆史上不會隻發生一次戰争,将來也不會不發生戰争。

    它之所以是戰場,是因為它集中了某些地理位置和地質特性*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甚至還集中了某些缺點,可以牽制敵人的行動(例如一條河流把它截成兩半),這些條件決定它成了一個好戰場。

    因此,它過去是一個好戰場,将來也還是一個好戰場。

    既然不是随便哪個房間都可以充當畫室,那麼,也不是随便哪個地方都可以選作戰場的。

    有些地方天然可以做戰場。

    但是,我再說一遍,我剛才講的不是指地方,而是指人們模仿的戰役類型,是一種依樣畫葫蘆的戰略,也可以說是改頭換面的戰術,是再版的烏爾姆①戰役,洛迪②戰役,萊比錫③戰役,卡納埃④戰役。

     ①德國城市,1805年10月,奧地利将軍馬克在此遭拿破侖圍困,最後棄戰投降。

    
②意大利城市,1796年5月,拿破侖在此大敗奧地利人。

    
③德國城市,1813年,拿破侖和同盟軍在此城周圍展開血戰,以法軍失敗而告終。

    
④古羅馬地名。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在此一場血戰,羅馬人大敗。

    卡納埃戰役被軍事家譽為用包抄側翼戰術殲滅敵軍的範例。

    
我不知道今後還會不會有戰争,也不知道在哪些國家的人民之間進行,但是隻要有戰争,就還會有(從指揮官方面講是有意這樣做的)卡納埃戰役,奧斯特利茨①戰役,羅斯巴赫②戰役,滑鐵盧③戰役,且不談其他戰役。

    有些人明白表示了這種看法。

    施裡芬元帥④和法肯浩森⑤将軍預先制訂了一次卡納埃戰役計劃對付法國,他們效仿漢尼拔⑥的打法,把敵軍鉗制在整個戰線上,從兩側,尤其是從右側的比利時包抄過去;而貝納迪将軍⑦卻偏愛腓特烈大帝⑧的斜向戰鬥序列⑨,甯願打洛伊滕⑩戰役而不願打卡納埃戰役。

    還有些人講話比較婉轉,但是,我向你保證,我的老朋友,博貢塞耶(就是我前幾天給你介紹的那個中隊長,那個前程似錦的軍官)拟訂了一份普拉岑小型攻擊方案,背得滾瓜爛熟,并且把它保存了起來,一旦有機會實施這一方案,他是絕不會錯過的,會向我們和盤托出。

     ①捷克城市,1805年,拿破侖在此大敗奧俄聯軍。

    
②德國城市,1757年,普魯士王腓特烈大帝在此大敗法國人。

    
③比利時城市,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在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中失敗。

    
④施裡芬(1833-1913),德國元帥,1891年至1905年任參謀總長。

    所定《施裡芬計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略計劃的基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