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落在格魯克的同名歌劇之後。
⑤格魯克(1714-1787),德國歌劇作曲家,從事戲劇改革,此舉受到百科全書派的支持,卻遭到比契尼派的反對。
《伊菲姬尼在奧利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⑥普拉東(1644-1698),法國戲劇作家,他的《費德爾》旨在挫敗拉辛的同名悲劇,但隻是昙花一現。
當一個聰明、诙諧、博學的女子下嫁了一位性*格腼腆、名不經傳、默默無聞的粗漢時,不知哪天,德·蓋爾芒特夫人會别出心裁地發明一種精神享受,不單單對妻子進行诽謗,還要把丈夫”暴露”出來。
不妨拿康布爾梅夫婦作例子。
假如德·蓋爾芒特夫人那時有可能生活在他們中間,她就會宣布德·康布爾梅夫人是一個愚蠢的婦人,而康布爾梅侯爵卻是一個饒有趣味的人,但默默無聞,被一個成天喋喋不休的長舌婦逼得沉默寡言,可他的價值卻比她大一千倍。
公爵夫人作此宣布時,會産生一種清新适意的感覺,這和一個批評家不顧輿論界七十年來一緻贊賞《歐那尼》①,偏要公開表明自己更喜歡《戀愛的獅子》②時的感覺是一樣的。
再比如,從她年輕時代起,人們就對一個堪為楷模的女人,一個真正的女聖人嫁給一個無賴表示同情,可是,德·蓋爾芒特夫人出于同樣的追求新奇的病态需要,不知哪天會聲言,這個無賴雖然輕薄,卻有一副好心腸,是他妻子的冷酷無情導緻他幹荒唐事的。
我知道,文藝批評能使長久以來一直是光彩奪目的作品重新堕入黑暗,而讓那些似乎注定永無出頭之日的作品放射出光芒,這種現象從古至今屢見不鮮,不僅表現在作品與作品之間,而且還表現在同一部作品内部。
我不僅看到貝利尼③、溫特哈爾特④、猶太建築家或王朝複辟時期的一個細木匠取代了被說成是精疲力盡的天才–所謂精疲力盡,也就是那些無所事事的批評家對他們感到厭倦了,就象神經衰弱患者永遠感到厭倦,永遠變化不定一樣。
我還看到,人們喜愛聖伯夫的理由前後也有變化,起先因為他是評論家,後來因為他是詩人。
缪塞的詩(除了幾首微不足道的小詩)沒有得到承認,但他的小說卻大受贊揚。
有些短評作家單憑《撒謊者》⑤中某段長篇獨白能象舊地圖那樣給人提供當時巴黎的情況,就說這段獨白超過了《熙德》或《波裡厄特》⑥中的舉世聞名的場面。
肯定地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但是,他們這種偏愛–即使不能說是出于美的考慮,至少可以解釋為對文獻感興趣–在瘋狂的評論界看來是非常理智的。
評論界可以抛棄莫裡哀的全部作品,而把《冒失鬼》⑦中的一句詩奉若神明,甚至認為瓦格納的《特裡斯坦》枯燥乏味,卻為該劇中獵隊經過時的一個”優美的銅号音符”所傾倒。
這種反常行為有助于我理解德·蓋爾芒特夫人的反常行為:她會把一個屬于上流社會的被公認為正直但有點傻的好人說成是自私自利的怪物,比大家想象的要精明,把另一個以慷慨聞名的善人說成是吝啬的化身;一位善良的母親在她口中成了不愛子女的惡婦,而一位大家認為是腐化堕落的浪婦卻是有最高尚的感情。
德·蓋爾芒特夫人的智慧和敏感性*似乎受到毫無意義的社交生活的損害,而變得搖擺不定,以緻于她對一個人的迷戀不可能不很快轉變成厭惡(哪怕她始而尋找、繼而抛棄的精神對她又産生吸引力),她在一個心地善良的男人身上發現的魅力–如果這個人找她的次數過于頻繁,過于想得到她的引導而她又不能給予的話–不可能不轉變為一種引起她厭煩的東西,她認為這種厭煩情緒是她的崇拜者引起的,隻有一味想尋找快樂又不可能找到快樂的人才會使她産生厭煩。
公爵夫人對任何人的評價都會改變,唯獨對丈夫的看法一陳不變。
他丈夫從來沒有愛過她;她從來都認為她丈夫有鐵一般的性*格,對她的任性*麻木不仁,對她的美貌無動于衷,性*情暴烈,固執己見,和所有神經質的人一樣,不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就不得安甯。
此外,德·蓋爾芒特先生隻迷戀和追尋一種類型的女性*美,但卻頻頻更換情婦,一旦抛棄她們,就象是為了嘲笑她們似的,總有一個永久不變的合作者,她的喋喋不休常常使他惱火,但他知道,大家都認為她是貴族社會中最美貌、最貞潔、最聰明、最有學問的女人,認為他有這樣一個妻子是他的造化,她掩護了他的放蕩生活,她接待的方式與衆不同,她使他們的沙龍保住了聖日耳曼區第一沙龍的地位。
他自己很贊同這些看法。
他經常對妻子不高興,但又為她感到自豪。
她向他要錢施舍窮人,接濟仆人,他會一分錢都不給,但是,他卻要求她穿最華麗的服裝,坐最漂亮的馬車。
此外,他很重視讓他的妻子顯露才智。
每當德·蓋爾芒特夫人唐突地把一位朋友的優點說成缺點,把缺點說成優點,創造出一個别出心裁、妙趣橫生的怪論時,總是迫不及待地想在能夠領略其奧妙的人面前一試其效果,想使他們品味這些怪論在心理上的獨創性*,顯耀言簡意赅中包藏的惡意。
固然,這些新看法不見得比老的更真實,甚至往往更不真實;但恰恰是它們的武斷和意外使它們具有一種沁人肺腑、動人心弦、使人津津樂道的精神東西。
不過,公爵夫人進行精神分析的病人通常是她的一位知己,而那些她希望把她的發現說給他們聽的人卻全然不知道她這位知己已開始失寵。
于是,她隻好等待一個搭檔自告奮勇地向她進行挑釁,她裝出迫不得已的樣子進行辯駁,表面上是為了反駁他,使他無話可說,實際上是為了支持他。
這正是德·蓋爾芒特先生擅長扮演的角色*。
①《歐那尼》是法國作家雨果的話劇劇本,被認為是法國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②《戀愛的獅子》是法國劇作家邦薩(1814-1867)的劇作。
邦薩被認為是戲劇上反浪漫主義的首領。
③貝利尼是意大利繪畫世家,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奠基人。
④溫特哈爾特(1805-1873),德國畫家,深受拿破侖三世寵愛和歐洲貴族的歡迎。
⑤《撒謊者》是法國劇作家高乃依的喜劇,以巴黎為叙事背景。
⑥《熙德》、《波裡厄特》均系法國劇作家高乃依的劇作。
⑦《冒失鬼》是法國喜劇作家莫裡哀的作品。
對于社交活動,德·蓋爾芒特夫人也是武斷而誇張地發表一些出乎意外的看法,這是她的又一個樂趣。
這些怪論每次都使帕爾馬公主驚訝不已,回味無窮。
但是,公爵夫人的這個快樂,主要不是通過文學評論手段,而是借用政治生活和議會新聞專欄方式獲得的。
我試着講清楚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