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追憶似水年華 第四部(12)

首頁
    ②薩爾馬特: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四世紀生活在俄國(歐洲部分)南部地區至巴爾幹東部地區一帶的民族。

     “你們說的法瓦,我知道他的肖像,”德·夏呂斯先生說。

    ”在莫萊伯爵夫人家裡,我看到一張她的照片,很漂亮。

    ””莫萊伯爵夫人的名字給維爾迪蘭夫人産生很深的印象。

    ”啊!您去德·莫萊夫人家了,”她驚叫起來。

    她心裡想,人們說”莫萊伯爵夫人”,簡而化之為”莫萊夫人”,就象她聽說的羅昂家族一樣,或者出于輕蔑,象她自己說的那樣:拉特雷莫伊爾夫人。

    她絲毫也不懷疑,莫萊伯爵夫人因為認識希臘女王和加普拉羅拉公主,不比任何人遜色*,同樣有權利擁有表示貴族身份的介詞”德”(de),有一次,她決定将貴族介詞賜予一個極光彩、對她又十分親熱的人。

    于是,為了充分顯得她故意是這麼說的,而且不同伯爵夫人讨價還價介詞”德”,她又說:”可我一點也不知道您認識德·莫萊夫人呀!”這樣一來,就達成了雙重非同小可了,一是德·夏呂斯先生認識這位太太,二是維爾迪蘭夫人卻不知道他認識她。

    不過,上流社會,抑或至少德·夏呂斯先生如此說,構成了比較清一色*的封閉的整體。

    同樣也就不難處理,在資産階級畸形的廣闊天地裡,一位律師對某個認識他自己同行的一位志同道合者的人所說的話:”真是見鬼了,您怎麼交上了那樣的人?”相反,如果對法國人明白”寺廟”或”森林”的詞義感到大驚小怪,那反倒沒什麼更可非同小可之處,莫如去贊歎德·夏呂斯先生與莫萊伯爵夫人竟能有緣巧遇更妙些。

    再者,即使他們這樣互相認識并非完全順乎上流社會交際的自然法則,倘若他們相識純屬偶然,那麼維爾迪蘭夫人不知道此事又有什麼奇怪呢?既然她才第一次見到德·夏呂斯先生,既然事關德·夏呂斯先生,他與莫萊夫人的關系遠非她所不知道的唯一事情,對他,老實說,她毫無所知。

    ”什麼東西扮演這個《精神的女探索者》呀,我的小薩尼埃特?”維爾迪蘭先生問。

    雖然我感到風暴已經過去,但老檔案保管員遲遲不敢回答。

    ”可你又這樣吓唬他,”維爾迪蘭夫人說,”他說什麼你都嘲笑,可你又要他回答。

    哎,您說呀,誰演的這個?人家要給您點肉凍帶回去,”維爾迪蘭夫人說,含沙射影那破産的事,薩尼埃特想把一家友人從破産中拉出來,他自己也陷入破産的境地。

    ”我隻記得是薩馬裡夫人扮演塞比娜,”薩尼埃特說。

    ”塞比娜?這是什麼玩藝兒?”維爾迪蘭先生嚷道,仿佛火燒着屁股似的。

    ”這是保留劇目的一個角色*,去看看《弗拉卡斯上尉》吹牛侃大山的人會說他象書呆子。

    ””啊!書呆子,您就是書呆子。

    塞比娜!可他有點神經兮兮的,”維爾迪蘭先生叫道。

    維爾迪蘭夫人笑着看了看自己的賓客,好象是為了原諒薩尼埃特。

    ”塞比娜,他以為大家馬上就會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您跟德·隆比埃爾先生是一路貨色*,是我認識的頭号笨蛋,有一天,他親切地對我們說‘巴納’,誰也弄不清他想說什麼。

    最後,人們才明白,原來是指塞爾維亞的一個省。

    ”對薩尼埃特的折磨該結束了,我看了比薩尼埃特還難受,我便問布裡肖是否知道巴爾貝克什麼意思。

    ”巴爾貝克很可能是達爾貝克脫變而來的,”他對我說,”應該可以查一查英國曆代國王的典章,諾曼底封建君主的憲章,因為巴爾貝克從屬于杜弗爾男爵領地,正因為如此,人們經常說海外巴爾貝克,陸上巴爾貝克。

    但杜弗爾男爵領地本身又隸屬于貝葉主教管轄區,盡管當時聖殿騎士團騎士們暫時對修道院擁有權力,從路易·德·阿爾古開始,他是耶路撒冷主教又是貝葉主教,正是這一教區的主教們對巴爾貝克的财産有權支配。

    這是杜維爾的元老這麼對我解釋的,此人秃頭,雄辯,空幻,而且講究美食,生活在對布裡亞-薩瓦蘭的信奉之中,他用有些晦澀難懂的語言向我闡述了一丁點兒沒有把握的教學法,一邊請我吃可口極了的油炸土豆。

    ”布裡肖笑容滿面,表現自己足智博學,可以熔風馬牛為一爐,笑談同條共貫之事,此時,薩尼埃特卻搜索枯腸想道出一句妙語以挽回剛才的一敗塗地。

    這句妙語就是所謂的”諧音遊戲”,但形式已經變了,因為”諧音遊戲”與文學體裁一樣都在演變,舊風俗過時了,新時髦流行了,如此等等。

    過去,”諧音遊戲”的形式是”登峰造極”。

    但這種形式已經過時了,誰也不再用了。

    隻有戈達爾在玩”皮克牌”時不時冒出幾句:”您曉得心不在焉登峰造極的事嗎?就是把南特敕令當成一個英國女人①”昔日”登峰造極”的遊戲已經被别的綽号所取代。

    但實際上,還是那”諧音遊戲”老一套,但由于叫綽号成了時髦,人們也就不以為然了。

     ①法語”l’edit”(敕令)一詞,與英語”lady”(夫人、小姐)一詞可以構成諧音,由于心不在焉,把南特敕令當作英國女人,自然就成了風馬牛不相及的登峰造極的笑話。

    所謂”南特敕令”就是指1598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南特城頒布的宗教寬容的法令。

    
不幸的是,對薩尼埃特來說,如果他的那些個”諧音遊戲”不是他自己編的,而且通常又是小核心所沒聽說過的,他怯生生地說了出來,雖然以笑帶笑以表明文字遊戲的幽默性*,但沒有一個人明白個中的奧妙。

    可是,如果反過來,諧音詞是他編造的,一般都是跟一個老常客交談時找到的,這位老常客搬弄多遍竟據為己有了,于是乎謎底也就盡人皆知,也就不象是薩尼埃特的創造了。

    同樣,當他悄悄地說出自己編的文字遊戲,但因為他是作者,人們反指控他剽竊了他人的作品。

    ”那麼,”布裡肖接着說,”‘貝克R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