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緊跟着用了第二個(破折号之後),然後再接第三個(破折号之後)。
但是,與衆不同的是,在德·康布爾梅的便箋中,接連三個修飾語不是層層漸強,而是層層”漸弱”。
德·康布爾梅夫人在第一封信裡對我說,她看到了聖盧,對他的”獨一無二的–難能可貴的–實實在在的”品質從來沒有如此推崇過,還說,他可能要同他的一個朋友(準确地說是愛上兒媳的那位朋友)再來,又說,如果我願意來費代納吃晚飯,有他們沒他們在場都行,她将感到”歡欣–高興–滿意”。
也許是因為在她腦海裡,想象的肥沃和詞彙的豐富與好客之心不相稱,這位貴夫人好一贊三歎,一次比一次無力,二歎三歎竟成了一歎漸弱的回音。
隻要再有第四個形容詞,原來的好客之心恐怕就蕩然無存了。
末了,想來一個言簡意赅,這就不可能不在家族裡甚至在關系圈子内産生深刻的印象,德·康布爾梅夫人養成了一種習慣,好以”真正的”一詞取代”真誠的”的一語,因為真誠最終都有”假意”的樣子。
為了充分表達實際上是真誠的某種東西,她往往打破傳統的詞彙搭配,按照慣例,”真正的”本應放在名詞之前,可她卻大膽地放在名詞之後。
她的信每每這樣收筆:”請相信我的友誼真正的。
””請相信我的熱情真正的。
”糟糕的是,如此這般弄成了固定的格式,以至于,這種故作坦率反給人予虛假禮貌的印象,比舊套語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人們不再去扣舊套話的含義了。
況且,我讀信受到了幹擾,傳來模模糊糊的交談聲,其中德·夏呂斯先生的高嗓門威鎮四座,他抓住自己的話題不放,對康布爾梅先生說:”您要讓我坐到您的座位上,使我想起了一位先生,他今天早上寄來一封信,簡直象賀信:”‘德·夏呂斯男爵殿下啟’,信的擡頭是:’爵爺’。
””說實在的,您的通信人有點言過其實,”德·康布爾梅先生回答道,審慎地大笑一聲。
德·夏呂斯先生把他逗笑了;可卻不與他分享笑聲。
”但實質上,我親愛的,”德·夏呂斯先生說,”請您注意,從文章上看,正是他說了實話;我不涉及任何人的問題,您想對吧。
我說這事,就好象涉及另外一個人似的。
但您有什麼辦法,曆史就是曆史,我們對曆史無可奈何,又不由我們來修改曆史。
我姑且不跟您提威廉皇帝他,在基爾,一個勁地封我為’爵爺’。
我聽說,他對所有的法國公爵都這麼稱呼,這是過分了,但這也許很簡單,是一種超越我們頭上對準法蘭西的微妙的關注。
””微妙而且多少是誠摯的,”德·康布爾梅先生說。
”啊!我不同意您的看法。
您注意到了吧,從我個人講,一位最末位的貴族象這個霍亨索倫,而且又是個新教徒,他剝奪了我侄輩王漢諾威,象他這樣是不會讓我高興的,”德·夏呂斯先生補充道,似乎在他心目中漢諾威比阿爾薩斯-洛林更重要。
”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傾向,皇帝誠心實意想與我們親善。
傻瓜們才會對您說,他是一個逢場作戲的皇帝。
相反,他聰明絕頂。
他不懂繪畫,強迫丘迪先生從國家博物館中撤走埃爾斯蒂爾的作品。
但路易十四不喜歡荷蘭畫師,卻也愛好富麗堂皇,到底還是一位偉大的君主。
還有威廉二世,從陸、海軍方面看,他武裝了自己的國家,可路易十四沒這麼幹,我希望他的統治絕不會重蹈覆轍,如今俗稱太陽王的那位君主的統治就因屢遭挫折而在末期黯然失色*了。
依我所見,共和國犯了一大過錯,拒絕了霍亨索倫的好意,或隻在禮尚往來上斤斤計較。
他對此了若指掌,并以他特有的表達天才說道:’聯之所欲,握手也,非舉帽也。
’作為人,他是卑鄙的;他抛棄、出賣、否認心腹密友,将他們打入冷宮,他自己不動聲色*,朋友們卻有苦難言,”德·夏呂斯先生繼續說道,口若懸河,舌尖一滑扯到奧伊倫堡事件①上來了,想起了一位居廟堂之高的被告人對他說過的一句話:”難道皇帝相信我們這樣的精明,竟敢同意打這樣一場官司嗎!不過,再說,他相信我們的審慎态度卻沒有錯。
一旦上了斷頭台,我們也許都不張口了。
””況且,所有這些與我想說的意思毫不相幹,我想說的是,在德國,我們這些附屬國的親王,隻是杜希勞希特徒有虛名而已,而在法國,我們的’殿下’地位得到公開的承認。
聖西門聲稱是我們濫用了這一頭銜,這點他是大錯特錯了。
他舉的理由,說什麼路易十四有令,禁止叫他虔誠基督王,命令我們稱他國王就行了,這不過表明我們是從屬于他的,而絲毫不證明,我們沒有親王的身份。
如若不然,早就應否認洛林公爵和許許多多其他人的這一身份了!何況,我們許多頭銜皆出自洛林家族,由我的曾祖母德雷絲·德·埃斯比諾瓦封的,她是德·戈梅西少爺的女兒。
”德·夏呂斯先生發覺莫雷爾在聽他講話,益發洋洋得意,索性*借題發揮開來。
”我讓我兄弟注意,我們家族的小傳不該列在《哥達》①的第三部分,而應該列在第二部分,且不說在第一部分,”他隻管吹,卻不曉得莫雷爾竟不知《哥達》是什麼東西。
”但這恰恰與他有關,他是我的長兄,既然他覺得這樣蠻好,既然他置之不理,我隻好閉上眼睛了。
”
①德良威廉二世身邊有兩個奧伊倫堡。
一個是菲利浦·奧伊倫堡(1847-1921),德國外交家,威廉二世的密友和顧問。
1890年俾斯麥下台後,他成為德皇最有影響的顧問。
1894年拒絕就任首相,遂任駐維也納大使。
另一個是波托·奧伊倫堡(1831-1912),他擔當普魯士總理時與帝國首相卡普裡維伯爵發生沖突,卡普裡維伯爵試圖放寬普魯士選舉權,而總理則要求帝國立法,反對社會民主黨,并勸說威廉二世限制國會議員的普選制。
1894年,德皇以突然将兩人同時免職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布裡肖先生很讓我感興趣,”我對正向我走來的維爾迪蘭夫人說,連忙将德·康布爾梅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