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追憶似水年華 第五部 女囚(7)

首頁
    ,日後剛認識到這種異常現象時驚恐萬狀,過後也就習以為常了,竟至忘了,自己終于不覺羞愧,能夠認可的事情,向别人坦然承認卻不能沒有危險。

    南極也好,勃朗峰也罷,事實上都不如婬*亂的内心,即與衆不同的思想,能為我們提供一塊長期離群索居的地方。

    夏呂斯先生從前就是如此形容婬*亂的。

    如今他又給它添上了一層可親的形象,把它看成一個人所難免的瑕疵,猶如懶惰、閑散或貪食一樣,甚至可以說讨人喜歡,十分有趣。

    夏呂斯先生不僅意識到自己的特殊性*格激發着那種好奇心,而且盡力滿足,增加刺激,維持不熄,以此尋找某種樂趣。

    有位猶太記者,每天都在捍衛天主教,也許他并不是指望别人對他刮目相待,而是為了不緻于使那些好心的取笑者大失所望;德·夏呂斯先生就和這位記者一樣,在小圈子裡對那些傷風敗俗的事情大加指責,似乎不用别人邀請,他都會樂意模仿英國腔或者穆内-絮利②來說話一樣。

    同時他又在衆人面前炫耀其藝術鑒賞家的才能,還慷慨解囊,分攤到自己頭上的那份錢毫不猶豫就掏了出來。

    所以,德·夏呂斯先生威脅布裡肖,說要到索邦大學告他與小夥子一起散步,這與受過割禮的專欄編輯大談”教會的長女”③和”耶稣的聖心”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說雖然沒有假仁假義之嫌,但也難免有嘩衆取寵之弊。

    不過,我們不僅應該注意到德·夏呂斯先生的語言内容正在發生變化–現在的話與他從前敢說的話大相徑庭–而且還應該注意到他的語調和舉止也正在發生變化–他現在的語調、舉止和以前受他嚴厲指責的有些人的語調舉止竟十分相似。

    我們應該從這雙重的變化中尋找原因,這才有意味。

    他現在偶而會發出幾下輕叫聲。

    于他,這是無意的,因為這聲音十分低沉;然而那些性*欲倒錯的人這麼叫出聲來則是故意的。

    他們互相見面緻意一律用”我親愛的”。

    對這種忸怩作态,德·夏呂斯先生素來持反對态度。

    然而,猶如一個全身癱瘓或體内失調的人最終總要顯出某種症狀一樣,德·夏呂斯這類人,惡習發展到一定程度必要作出這種媚态,别人仿佛隻是故意進行一種天才而又忠實的模仿而已。

    其實不然。

    雖然我曾經見過德·夏呂斯先生身着黑色*西服,留一頭平發,不苟言笑,而那些年輕人卻塗脂抹粉,綴滿首飾,但那種純粹的心理做作告訴我們,他們之間隻是表面不同而已。

    正如一個是煩躁型的人,說話時急迫不安,不停搖晃;另一個是神經病人,說話慢條斯理,始終平平靜靜,但在醫生看來,前一位同樣患了精神衰弱症。

    醫生知道,這兩個都在憂心忡忡,内心都備受痛苦的煎熬。

    此外,我們還發現,德·夏呂斯先生已顯出各種衰老的迹象,談話中有些用語從前就大量使用,現在則發展到了出奇膨脹,脫口而出的地步(例如:”一系列情況”)。

    男爵句句不離這些用語,似乎必不可少地要求助于保護人一樣。

    ”夏利已經來了嗎?”我們正要走到宅邸前去按門鈴,布裡肖問德·夏呂斯先生。

    ”哦!我不知道,”男爵手在空中一揮,半眯着眼睛說,樣子就象怕别人說他守口不嚴似的。

    也許男爵因為說漏了有些話,已經遭到了莫雷爾的責備(莫雷爾既是懦夫,又愛虛榮,高興時借德·夏呂斯先生來點綴自己,不高興則六親不認;他把那些無關緊要的話也看得比什麼都嚴重)。

    ”您知道,他幹些什麼,我全然不知。

    ”如果說兩個互有直接關系的人在交談中互相撒謊的話,那末,一位第三者在和一個情人談到這位情人的心上人時,那自然更是謊言連篇,不管此人的性*别如何。

     ①莫雷爾的别名。

    
②法蘭西喜劇演員(1841-1916),最著名的角色*為《安德洛瑪克》中的奧雷斯特,還演過哈姆雷特和俄底浦斯王。

    
③指法國。

    
“您是好久以前見到他的嗎?”我問德·夏呂斯先生。

    我裝出一副既不怕跟他談論莫雷爾,也不輕信他和莫雷爾朝夕相處的樣子。

    ”他今天早晨剛巧明未過,才呆了五分鐘。

    我還沒有睡醒,他坐在我的床邊,象要強||奸我似的。

    ”我立刻想到,德·夏呂斯先生一定是在一小時前剛見過夏利,因為如果我們問一個情婦,她是什麼時候見到她那位情夫的–大家都知道那是她的情夫,她也猜測到大家是這麼認為的–是否和他一起用了午後點心,她必定回答說:”我在午飯前一會兒見到他的。

    ”這兩個事實之間唯一的區别是,一個是騙人的,另一個是真實的。

    不過,兩個同樣是無辜的,或者毋甯說,同樣也是有罪的。

    這些答語是由一定的因素決定的。

    回答人自己并不知道,決定因素很多,事實的比重卻很小,兩相不成比例,以至回答人借此就不顧事實如何了。

    不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無法明白為什麼情婦(此處為德·夏呂斯先生)總是選擇騙人的事實。

    但是物理學家認為,即便再小的木球在空間仍然總有它的一席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制約着比它大得多的物體的引力定律跟斥力定律之間存在着沖突或者平衡。

    備忘起見,暫舉幾例。

    譬如:那種故意要顯出自然灑脫的欲|望,那種明有幽餘還遮遮掩掩的本能性*動作(這是一種害羞與炫耀的混合心理),那種把自己覺得十分愉快的事情透露給别人,并向人顯示出自己正愛人所愛的需要(這是對對方内心活動無言的洞察,這種洞察力超過對方的洞察力,緻使對對方作出過低的估計,或者這種洞察力低于對方的洞察力,結果對對方作出過高的估計),那種自然的縱火欲以及起火後丢車保帥的意願,這種種規律都在互相矛盾中發生着作用,更為普遍地制約着關于各種各樣問題的回答。

    譬如,有一個人我們明明是晚上看見他的,卻硬說成是早晨看見的。

    那麼,我們與此人的關系是屬于純潔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