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本不是作品的本身。
”難道文學也是如此嗎?”阿爾貝蒂娜問我。
”文學也是如此。
”我反複回味着凡德伊作品單調重複的特點,向阿爾貝蒂娜解釋說,大凡偉大的文學家,向來都是靠同一部作品震驚世界,确切地說,他們通過社會各界向世界折射出的是同一種美感。
”我的小乖乖,如果時間不是那麼晚了,”我對她說,”我可以拿您在我睡覺時閱讀的所有作家來作例子,說明這一點。
我可以向您說明,凡德伊作品就具有類似的同一性*。
我的小阿爾貝蒂娜,您跟我一樣,現在也開始能夠辨認那些典型的樂句了;這些典型樂句,在奏鳴曲中出現,在七重奏中出現,在其他作品中也出現。
這些反複出現的都是同一些樂句。
這就好比巴爾貝·多爾維利①的作品,總有一種隐蔽的、但露出蛛絲馬迹的現實。
這裡有中魔女人②和埃梅·德·斯邦③,有拉克勞特④的生理性*臉紅和《深紅色*窗簾》中的手⑤,有傳統的習慣,有昔日的風俗和古老的字眼,還有蘊含着過去的古老而奇特的手藝;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地牧人口授的故事,充滿英國香氣、美如蘇格蘭村鎮的高貴的諾曼底舊城,以及諸如費利尼⑥、牧羊人⑦等等那些使人們束手無策的惡運預言者。
無論是《老情婦》中妻子尋夫也好,還是《中魔女人》中丈夫跑遍沙漠,而中魔女人卻剛做完彌撒走出教堂,字裡行間中總是彌漫着同一種焦慮不安的氣氛。
連托馬斯·哈代⑧的小說中石匠鑿出的幾何形石塊也依然可以跟凡德伊的典型樂句作同等看待。
”
①巴爾貝·多爾維利(1808-1889),法國作家。
②為多爾維利同名小說中的主人公。
③為同作者小說《擊劍騎士》中的主人公。
④為《中魔女人》中的人物。
⑤指同名小說中女主人公阿爾貝特小姐在飯桌下偷偷拉住年輕軍官的手。
⑥為同作者小說《老情婦》中的主人公。
⑦《中魔女人》中的人物。
⑧哈代(1840-1928),英國作家。
《無名的裘德》《心愛的人兒》《一雙湛藍的秋波》均為他寫的小說。
凡德伊的樂句使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小樂句。
我對阿爾貝蒂娜說,另外那個小樂句曾經仿佛是斯萬和奧黛特兩人愛情的聖歌。
”我說的就是希爾貝特的父母。
我想您一定認識希爾貝特。
您告訴過我,她這人品行不端。
難道她沒有設法同您有點什麼關系嗎?她倒跟我說起過您。
””是的,有時候碰上天氣不好,她父母就派車子到學校來接她。
我想,有過一次她帶我一起回去,還吻了我。
”她隔了一會兒笑着說,仿佛這番秘密說出來十分有趣。
”她有一次突然間問我是不是喜歡女人,”(如果她認為自己至多隻能大緻回憶起希爾貝特曾經用車帶過她,她怎麼又能那麼準确無誤地說出希爾貝特曾經向她提過這個蹊跷的問題?)”我不知道當時為什麼突然想要騙騙她,我便回答她說,喜歡。
”(阿爾貝蒂娜似乎擔心希爾貝特已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不希望讓我發現她是在撒謊。
)”可是我們什麼也沒有幹。
”(她們互相交換了内心秘密,而且照阿爾貝蒂娜自己的話說,在此之前,她們還接了吻,但又說她們什麼也沒幹,這不免有些奇怪)”她就這樣用車帶過我四五次,也許更多,不過,僅此而已。
”我不再提什麼問題,我心裡很難受,但我盡力克制自己,以表示自己對這一切毫不在乎,泰然處之。
我重又回到托馬斯·哈代筆下石匠的問題上。
”您肯定還記得《無名的裘德》吧,在《心愛的人兒》中也有描寫,父親從島上采了石頭,用船遠回,堆放在兒子的工作室裡,那些石頭就變成了雕像;在《一雙湛藍的秋波》中,墳墓的排列是互相對稱的,船舶的線條也是對稱的,兩個情人和女死者處在兩個毗鄰的車廂裡。
《心愛的人兒》描寫的是一個男人愛三個女人,《一雙湛藍的秋波》描寫的是一個女人愛三個男人。
這些小說都是相互呼應,疊床架屋,猶如島上石屋一樣,垂直向上,層層相疊。
靠這麼一分鐘的時間,跟您談論偉大的作家,我實在無能為力,但您在斯丹達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地勢的高度,跟内心活動就有緊密的聯系:于連·索雷爾是被囚禁在一個高地上;法布裡斯①被關閉在一座塔樓頂端;布拉内斯教士②在鐘樓上研究星相,法布裡斯在鐘樓上眺望美麗的景色*。
您說您看到過弗美爾的一些畫,您一定發現,這些畫隻不過是同一個世界的不同斷面。
①斯丹達小說《巴爾巴修道院》中的主人公。
②《巴馬修道院》中的人物。
不管這一美感世界得到如何的創造,那始終是同一張桌子,同一塊地毯和同一個女子。
如果我們隻是注意色*彩的特殊效果,而不善于從主題上将這美感世界聯系起來,那麼這個美感世界對當今時代就是一個謎,任何東西都與之毫不相象,任何東西都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