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聖盧談起我那位任巴爾貝克大旅社經理的朋友,據這位朋友說,在戰争初期,法國的某些團裡有背叛行為,他稱之為”缺陷”,他指責唆使背叛行為的人,稱他為”普魯士軍國主義者”;他在某一時刻甚至認為日本人、德國人和哥薩克人會在裡夫貝爾登陸,威脅巴爾貝克,并說隻有”溜之大吉”②。
這個敵視德國的人在談論自己兄弟時笑着說:”他在戰壕裡,在離德國鬼子二十五米的地方!”他說得那麼起勁,别人要是知道他自己也是這樣,準會把他送到集中營去。
”說到巴爾貝克,你是否記得旅社裡過去的電梯司機!”聖盧在和我分手時對我說,說話的聲調好象不大知道說的人是誰,并指望我來弄清此人的情況。
”他參了軍,并寫信給我,以便讓他回到空車。
”電梯司機也許不願在禁锢别人的電梯井道中上升,大旅社樓梯的高度不再能使他感到滿足。
他将”晉升”,但和看門人不同,因為我們的命運并非總是象我們想象的那樣。
”我一定支持他的要求,”聖盧對我說。
”今天上午我還對希爾貝特說過,我們永遠不會有足夠的飛機。
知道了這點,我們就會看到對方在作什麼準備。
這将會使對方喪失一次進攻的最大優點,即出其不意的優點,最好的軍隊也許就是眼睛最好的軍隊。
那麼,可憐的弗朗索瓦絲,她讓侄子複員的事是否辦成了?”不過,弗朗索瓦絲早就竭盡全力使侄子複員,但當有人建議她通過蓋爾芒特家族去找德·聖約瑟夫将軍幫忙時,她以絕望的聲音回答道:”哦!不,這不會有任何用處,找這位老先生不會有任何辦法,最糟糕的隻有一點,就是他愛國。
”隻要談到戰争,不管弗朗索瓦絲對此感到多麼痛苦,她仍認為人們不應抛棄”可憐的俄國人”,因為大家都是”協約國”③。
管家深信戰争隻會持續十天,并将以法國的輝煌勝利告終,但因害怕自己的看法會被發生的事件否定,就沒有膽量,甚至沒有足夠的想象去預言一場長期的、勝負難分的戰争。
但是,這種完全而又迅速的勝利,他至少竭力預先從中提取所有能使弗朗索瓦絲感到痛苦的成分。
”事情可能會很糟,因為看來裡面有很多人都不想走,那些十六歲的小夥子在哭。
”他這樣對她說,是為了用不愉快的事情使她”惱火”,他稱之為”給她找麻煩,訓她一頓,同她玩文字遊戲”。
”十六歲的,聖母瑪利亞!”弗朗索瓦絲說,過一會兒她又不大相信:”他們不是說過了二十歲才要嗎?那些可還是孩子。
”–“當然喽,報紙都接到命令不準提這件事。
另外,往前沖的都是年輕人,可回來的卻不多。
一方面,就會有好處,死了許多人,有時也有用,可以使生意興隆。
阿!天哪!要是有的孩子心太軟,猶豫不決,就會立即被槍斃,身中十二顆子彈,乒!另一方面,也必須這樣。
另外,那些軍官,這對他們又會怎樣呢?他們拿他們的錢,他們要的也就是這個。
”每次進行這樣的談話,弗朗索瓦絲就臉色*發白,讓人看了真擔心管家會使她心髒病發作死去。
①色*諾芬(前431-前350以前),希臘曆史學家。
由于對蘇格拉底的崇拜和對詭辯哲學家的憎惡,他寫了三部著作為蘇格拉底申辯,他的看法與同時代人柏拉圖迥然不同。
②他認為當局遷往波爾多有點倉促,并說當局這樣快”溜之大吉”是錯誤的。
–作者注。
③原文為alliance,是弗朗索瓦絲生造的詞。
她并未因此而失去自己的缺點。
當一位姑娘來看我時,這個年老的女傭人不管腿多疼,在我有時走出自己的房間時,我就會在樓梯上看到她,隻見她在挂衣服的小間裡,據她說,是在尋找我的一件短大衣,看看上面是不是生了蛀蟲,但實際上,她是在聽我們談話。
雖然我老是批評她,她還是在提問題時使用自己狡詐的方法,她提問用間接的方式,從某個時間起開始使用”因為也許”這樣的話。
她不敢問我:”這位夫人是不是有個公館?”就象一條好狗那樣,腼腆地擡起眼睛,并對我說:”因為也許這位夫人有自己的公館……”,這樣就避免了露骨的詢問,不是為了彬彬有禮,而是為了不顯得好奇,最後,由于我們最喜愛的傭人們–特别是如果他們幾乎不再為我們效勞,失去了使用價值–仍然是傭人,當他們自以為深入到我們社會等級的核心時,他們卻更為明顯地劃出了(我們想要消除的)他們社會等級的界線,所以弗朗索瓦絲常常對我說些(管家會說是”為了刺激我”)奇怪的話,這種話社交界人士是不會說的:懷着一種隐匿而又深沉的喜悅,猶如得了重病,我感到熱,額頭上–我可沒注意到–沁出了汗珠。
”您渾身是汗”,她驚訝地對我說,猶如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還略帶微笑,微笑中含有因某種有失體統的事而産生的蔑視(”您現在出去,但您忘了戴上領帶”),但她說話的聲音憂心忡忡,可以使别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擔心。
她這樣說,仿佛世界上隻有我一個人渾身是汗。
總之,她說話不再象以前那樣好。
因為她謙卑,她對那些遠不及她的人們懷有溫情的贊賞,所以她采用了他們粗俗的言語。
她的女兒在我面前埋怨她,并對我說(我不知道她是從誰那兒學到這種言語的):”她總是有話要說,說我沒有把門關好,唠唠叨叨,羅羅唆唆。
”弗朗索瓦絲也許認為,她受到的教育不完整,使她至今仍不能正确使用語言。
在她的嘴唇上,我過去曾看到最純潔的法語如鮮花盛開,現在卻一天要聽到好幾次這樣的話:”唠唠叨叨,羅羅唆唆。
”此外,奇怪的是,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僅詞語的變化很少,而且思想的變化也很少。
管家養成了習慣,總是說普恩加來先生意圖不良,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他一定要打仗,這話他一天要說上七、八遍,總是對同樣的聽衆說,這些聽衆又總是那樣感興趣。
一個詞也沒有改變,一個手勢、一個語調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