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追憶似水年華 第七部 重現的時光(7)

首頁
    合,它還同當時的那個我們忠實地相結合,隻有通過感覺,通過當時的那個我們,它才可能被再度回顧;假如在書房裡我重又拿起,哪怕隻是想這麼做,拿起《棄兒弗朗沙》,在我心裡立即便會有一個孩子站出來,取代我的位置,隻有他才有權讀出這部書的書名:《棄兒弗朗沙》,他還象當年那樣讀出這個書名,同樣帶着當年花園裡的天氣留下的影響,帶着他當時對各地情況和生活的遐思夢想,帶着對明天的焦慮不安。

    要是我見到的是另一時期的另一事物,挺身而出的又會是一名年輕人。

    而今天的我隻剩下一片被廢棄的彩石場,它以為自己蘊藏的全都是差不多的東西,單調無奇,然而,每一個回憶都象一名希臘雕塑家,從這片采石場采出無數雕塑象。

    我之所以說我們重又見到的每樣東西,是因為書籍在此所起的作用與那些東西是一樣的:書脊散開的方式,紙張的紋理與書中的語句本身一樣,能保留下同樣強烈的回憶,象我當時想象威尼斯和想去威尼斯的願望一樣強烈。

    甚至更為強烈,因為有時語句會造成約束,它們就象某人的那些照片,望着那些照片還不如隻靠思念能把他回憶得更清楚。

    當然,對我童年時代的許多書是如此,唉,即對貝戈特此人的某些書也是如此,有時,夜晚我感到疲倦,于是我拿起它們,然而那無非就如我去搭乘火車,借變換的景色*和呼吸往日的空氣求得休憩。

    可有時,這種難得的浮現會因為某部書閱讀時間的延續反而遭受障礙。

    貝戈特有一部書就使我出現過這種情況(在親王書房裡的那部書上還寫有一段極盡阿谀奉承之能事的題銘)。

    有一年,一個冬日,我沒辦法去看望希爾貝特,那天我讀了這部書,可這次,我怎麼也找不到那些我特别喜愛的句子。

    有些詞看似相識,似乎就是那些句子,可那是不可能的。

    它們過去使我領略到的美在哪兒?我讀這本書的那天覆蓋着的香榭麗舍的皚皚白雪還是那麼厚厚地沒有化掉,舊景依然曆曆在目。

     正因為這個緣故,倘若我想當一個象德·蓋爾芒特親王那樣的珍本收藏家的話,我一定會以特殊的方式行事,但也不會忽略屬圖書簿籍本身價值的那種獨立無羁的美,對業餘藏書家來說,這種美來源于對書籍所經過的那些書房的了解,産生于知曉這本書是哪位君王在哪樣的時機下賞賜給哪位名人的。

    這種可以說是書籍的曆史的美對我說來也不會失落。

    但是,我更願它是我自身生命的曆史,也就是說,我不隻是作為一般的獵奇者去釋出這種美。

    我一般不會把這種美連結在具體某個版本上,而是象這部《棄兒弗朗沙》,連結在作品上,在我第一次讀得廢寝忘食的作品上,在貢布雷我的小房間裡,那也許是我一生中最恬适、最憂傷的夜晚,唉!(那時,我覺得神秘莫測的蓋爾芒特一家實在難以接近)那晚,我第一次使我父母棄權讓位,從他們的這次讓位,我能标出我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我的意志力開始削弱的日期,我日益失去完成艱巨使命的信念。

    今天,恰恰是在蓋爾芒特家的書房,在這最晴朗和美的日子裡,我重又見到這部作品,從而不僅使我以往摸索中的思想豁見光明,還照亮了我生活的目标,也許還是藝術的目标。

    況且,就這一冊冊書的本身而言,在目前使用的意義上,我還是能對它們發生興趣的。

    我覺得作品的第一版比其它各版珍貴,可我更願把第一版理解為我第一次讀到的版本。

    我會去尋覓初版本,我所指的是這部作品給我留下最原始印象的版本。

    在小說方面,我會去尋覓舊時的裝幀,我剛開始閱讀小說時的那種裝幀的版本,它們多少次聽到過爸爸對我說:”别歪着身子。

    ”就象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個女人時她穿的裙子,它們将幫助我找回我當年的愛,找回美,被我在上面重疊起那麼多使我愈來愈不喜歡的形象的美,以找回最初的美,我已不是當年看到它時的那個我了,如果我要召喚我當初認識的那件事物,我就應讓位給當初的那個我,因為今天的這個我根本就不認識它。

     我象這樣為自己組建起來的書庫,其價值甚至還會更大;因為我過去在貢布雷、威尼斯閱讀的書,現今得到我記憶的充實,着上代表聖希勒裡教堂、代表停泊在聖喬治大教堂腳下的畫舫、閃爍着藍寶石光芒的大運河的浩淼色*彩,那些書會變得堪稱”影象書”、繡象經典,它們是時光之作,收藏者打開這些書絕不會是為了閱讀書中的文章,而是為了再一次為有富蓋那樣的富翁在書裡添加的色*彩而欣喜,正是這些色*彩構成作品的全部價值。

    然而,哪怕隻是為了看一眼以前閱讀的時候還沒有插入的影象而打開這些書都讓我感到十分危險,以至即使在這個我唯一能夠理解的意義上,我都可能會失去當珍本收藏家的願望。

    我太清楚了,心靈留下的那些影象那麼易于被心靈抹去。

    新的影象取代舊的,不再具有那種起死回生的能力。

    如果那晚母親從外祖母将在我過生日時送給我的那包書裡抽出來的那本《棄兒弗朗沙》還在,我絕不會看一看它,因為我會非常害怕,太怕書中漸漸摻入我今天的印象,望着它就此變成一件現時的物品,以緻當我希望它複活那個在貢布雷的小房間裡辨讀它的書名的孩子時,孩子認不出它的口音,不再答應它的呼喚,從而永遠埋沒在遺忘之中。

     民衆藝術的概念和愛國藝術的概念一樣,即使不曾有過危害,也讓我感到它滑稽可笑。

    如果是為了使它能為民衆所接受而犧牲形式上的”适于有閑者”的精雕細琢,那就錯了。

    我和上流社會的人們交往頗多,我知道他們才是十足的無知無識,而不是電氣工人。

    就此而言,所謂的民衆藝術在形式方面倒象是去為賽馬俱樂部的成員們服務,而不是給總工會會員們的。

    至于内容,老百性*覺得通俗小說挺無聊,就象孩子們對專為他們寫的書感到厭倦。

    人們在閱讀中尋求脫離自己的處境,工人渴望了解王公貴族們怎樣生活,王公貴族對工人的情況也有同樣的好奇心。

    戰争剛開始的時候巴雷斯先生就曾說過,藝術家(提香型的)首先應該為祖國的榮譽服務。

    可是他隻有成為藝術家才能為祖國的榮譽服務,也就是說在他研究那些法則、進行那些探索和作出與科學發明同樣精妙的發現的時候,除了在他面前的真理他絕不能想到别的事物–即使是祖國也不行。

    不要仿效那些革命黨,他們出于”公民責任感”,即便不能說摧毀,也是在蔑視華托和拉都的作品,而這兩位畫家為法國帶來的榮譽勝過所有大革命中的人物。

    溫柔多情的人如果能選擇的話,他大概不會選擇解剖。

    這不是他正直的心靈之所願,他的願望十分博大,正是這種願望使肖德洛·德·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