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絕。
王式遏有方,款關請吏,更敦鄰睦,複我舊藩。
此又王之功也。
汾晉地險,逋逃攸聚,山藏川量,負罪稽誅,類馬騰之乞活,同嚴尤之盡赦。
王懷柔伏叛,仗信示威,交臂屈膝,申其向化。
此又王之功也。
河潼轉漕,密迩關畿,京坻委積,由來尚矣。
群兇據竊,一鼓而崩。
此又王之功也。
京師危迫,奸臣放命,異一相之居内,同四兇之扇禍。
王大誓師旅,興言感慨,蕩清上國,拯厥贅旒,暴市焚屍,并枭元惡。
此又王之功也。
上天贻愛,莫甚乎人,爰祚聖哲,弼予沖幼,官守司存,社稷有奉,濟方割于下墊,爍員光于上參。
此又王之功也。
唐弼兇豎,草竊岐陽,吞噬舊邦,侵逼都鄙。
王制以銜策,觀其攜二,親離衆叛,我盡收之。
此又王之功也。
華陽黑水,控接岷嶓,山川阻深,盡為逋薮。
義風所靡,化行江漢。
此又王之功也。
薛舉崇奸,同惡相濟,僭拟輿服,滔天泯夏。
西土遊魂,泰山肆毒。
赫斯授律,鹹俘醜類。
岐隴齊築京觀,汧渭為之不流。
此又王之功也。
三蜀奧區,一都之會,夷民紛雜,蠻陬荒梗。
王發一介之使,降咫尺之書,而靈關洞開,劍閣無隘。
此又王之功也。
弘農甸服,襟帶河陝,鞠為寇場,連城阻亂,長策遠振,不征而服。
此又王之功也。
王有濟天下之勳,重之以明德,爰初發迹,肇自鴻階,峻極比于嵩華,清瀾運于溟渤。
休茲将聖,道破如仁,在物不失其宜,含靈鹹安其所。
春生夏長,信及四時。
地平天成,義兼得一。
總萬機之務,因百姓之心,保乂我皇家,弘濟乎多難者也。
是以濟濟多士,庶政緝熙,穆穆四時,要荒式序。
激清風以厲俗,暢和氣以調時。
神功侔于造化,積德高于垂象。
朕又聞之,先王之宰物也,尊賢尚德,茂賞疇庸。
五侯專征,九命作伯,周襄光錫,桓文是膺。
大啟南陽,以表東海。
況乃道冠伊、稷,功高晉、鄭。
酬勳蔑爾,朕甚懼焉。
今晉授相國,以河内、汲郡、清河、武安、魏郡、信都、高陽、平原、趙郡、襄國,通前三十郡,增封唐國。
錫茲黑土,苴以白茅。
爰定爾邦,用建冢社。
昔周邵分陝,鹹為保傳。
毛畢諸侯,入作卿士。
内外之任,禮實攸宜。
今授相國印绶,唐王玺绂,茅土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
相國禮絕群後,任總所司,朝班彜數,宜以事革,其以相國總百揆,去錄尚書之号。
上所假黃钺内外都督丞相印绶,又加王九錫,其敬聽後命。
以主繩紀禮度,哀矜折獄,罔不用情,無或遷志,是用錫王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
以王分地敦本,人天是賴,疏爵務農,所寶惟穀。
是用錫王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以王風雅所被,獯戎鹹格,陰陽順理,遐迩宅心,是用錫王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以王翼宣皇道,義聲遐暢,三才所運,四海攸歸,是用錫王朱戶以居。
以王登賢命秩,裒德升朝,思帝所難,能官流詠,是用錫王納陛以登。
以王正色持衡,镕範禦下,式遏奸宄,蕩清華夏,是用錫王武贲之士三百人。
以王威同夏日,志厲秋霜,刑厝有期,寬而不漏,是用錫王鈇、钺各一,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
以王霜露履踐,禋祀恭嚴,天地幽通,孝思至感,是用錫王秬鬯一逌,珪瓒副焉。
唐國宜置丞相已下,一遵舊式。
往欽哉!祗奉大禮,用膺多福,以光我高祖之休命,可不慎欤!”(侍中陳叔達之詞也)
帝私謂元従府僚曰:“少帝今時,可謂吾家所立。
本為社稷,上報高祖,冀終隋氏,不失人臣。
豈期孺子尚幼,未複明辟,僥幸之徒,諷其假孤名器。
安有至尊羽儀,天子之禮,假諸臣下,何以為國孤總朝政,此事不得不知。
政由己出,還自錫進。
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孤不欺人,敢欺天也!”群僚等固請曰:“蕭何為相國,魯公用王禮,前賢不讓,請以為不疑。
”帝曰:“兩賢遇周漢之初興,有大勳于二代。
孤屬亂離之季世,值隋運之将盡,昏明時異,授受事殊。
拟于其倫,實多慚德。
然諸公欲孤行魏晉之故事,為豹變之鴻漸,聊為吾子揚榷而陳之。
曹、馬之興,不以義舉。
英雄鼎峙,角逐争衡。
無君之人,欲速大位,逼脅孤寡,假诏自媒,因九錫而論功,矜百辟于殊禮,示難進于謙退,思厭塞于群情。
故路人鹹見其心,有識呼為狐媚。
斯皆兆庶不推,讴歌不屬者也。
宋、齊菆爾,處于江湖,地當漢之一郡,自稱尊号,可知必以魏、晉為模楷,習虞、夏而禅讓。
功微五伯,禮盛二王,于是阿谀希旨之俦,申敦勸于抗矯。
飾非輕薄之子,騁讓辭而偉畢。
未聞桀、纣之胤,禅于殷周之初。
従此而言,斷可知矣。
何輕易天命,以自厚誣。
孤每觀前史,見斯事迹,未嘗不撫掌而笑。
嗤彼群迷,明賢所棄。
見賢思齊,勿循前弊。
”時有啟帝者,以為即真之漸,舊事因循,相承作故。
帝曰:“孤聞昇天無階,于何為漸必如來旨,事轉成疑。
至若河濱仄陋,泗上亭長,令其位次受終,未易享國。
所問功德何如,誰雲位之大小。
以孤堪守關中,能負孺子,見推相國,作鎮假王,漢有前蹤,不能違衆。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