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成仙故事的基本精神,又有諸多超越。
為了讓故事結構嚴謹和順理成章,《成仙》在叙事上遵循了一條逼而悟道、痛而尋仙的人生逆轉因果律。
作者從人間真情和倫理寫起,展現了周生與成生這對好朋友不計貴賤,信守倫常,泰然相處的圖景。
俗話說:&ldquo朋友之妻不可欺。
&rdquo成生不僅對朋友之妻無非分之想,而且還盡量避免去正面接觸。
周生當年&ldquo繼聘王氏&rdquo,成生&ldquo以少故,未嘗請見之&rdquo。
就是某一次偶然趕上王氏設宴,甚至&ldquo泣下&rdquo。
然而,對世态險惡估計不充分的周生&ldquo怒終不釋&rdquo,認為&ldquo邑令朝廷官,非勢家官,縱有互争,亦須兩造,何至如狗之随嗾者&rdquo,于是瞞着成生,&ldquo以狀赴宰&rdquo。
成生在得知周生&ldquo入城訟理&rdquo後,&ldquo急奔勸止&rdquo,可惜為時已晚。
等成生趕到時,周生早已被判入獄。
成生的谏诤勸誡雖然無濟于事,但卻表明朋友問交情之真摯。
古人把能直言規勸自己的朋友稱為&ldquo诤友&rdquo,予以嘉許,成生不愧為這樣的&ldquo诤友&rdquo。
朋友之間,除了尊重禮法,更重要的是患難中見真情,急人之難乃見摯友本色。
正如成生所言:&ldquo難而不急,烏用友也!&rdquo為救對自己有恩有義的周生,成生不惜冒死攔駕,為周生一案赢得部院複審的機會。
但事情并非馬上得到順利解決,黃吏部害怕被查出真相,又買通獄監,企圖斷絕周生飲食,将他害死。
危機之中,成生隻好再次&ldquo赴院聲屈&rdquo,幾經周折,周生終于得以擺脫了牢獄之災,但因重重磨難,早已&ldquo饑餓不起&rdquo。
院台雖然懲治了獄監,但黃吏部卻又通過賄賂重金而免遭懲罰。
經過成生的不懈努力和奮力争取,周生終于被&ldquo放歸&rdquo,對成生更是肝膽相照。
至此,成生與周生由不分貴賤的杵臼之交、莫逆之交,升華為诤友,進而升華為患難之交。
經過這樣一場變故,成生看破世情,心灰意冷,生出歸隐之念,希望與老朋友一起離去,因而&ldquo招周偕隐&rdquo,但是周生卻還是因為&ldquo溺少婦&rdquo,不僅拒絕了成生的好意,反而認為成生的選擇不合情理。
無奈之下,成生隻得自己隐去。
多年後,成生已經修道成仙,他回到周家,試圖再次招老朋友歸隐,但還是遭到周生的拒絕。
這樣,成生不惜使出互換身體以及幻化夢境等法術,進一步啟悟周生。
整個故事叙述中,作者先寫兩位朋友一開始眷戀這個世界,繼而突遭橫禍,最後先後走向悟道成仙之路,情節一脈相承,依從特定的因果律而逐步打開。
在具體叙述中,作者通過周生與仇敵、朋友、家人三重人際關系的交錯來掀起情節波瀾,并形成特殊的結構張力。
第一道情節波瀾觸發于仇敵、朋友關系中:一方面是黃吏部仗勢欺人,靜水生波,周生在其财勢的威逼下,步步陷入絕境另一方面是成生仗義相救,激起幾朵浪花,使得周生逐漸地脫厄,最終被放歸。
這是世道之險惡與真摯友情之間的較量。
第二道情節圍繞成生的先知先覺與周生的執迷不悟形成叙事張力。
小說前半部分寫周生與成生在對時務的識察上存在明顯的不同,周生不能做到忍氣吞聲,而是任随情緒波動處理問題而成生卻世事洞明、冷靜理性。
可惜,成生的理性未能說服周生.最終周生還是大禍臨頭。
後半部分叙述成生徹悟世道,飄然出世的經過而周生卻繼續眷戀紅塵。
期間,情節賴以峰回路轉的緣故是,成生對于周生深厚的友情,千方百計地讓周生領悟。
第三重情節波瀾出現在周生與家人的關系中,借着妻子與仆人私通一事,預示早晚會禍起蕭牆。
以此警悟,自然大大推動了周生對塵念的消解以及最終決意成仙的進程。
三道情節波瀾震蕩着整篇小說的萬頃江面,使得叙事搖曳生姿。
從叙事時空上看,作者借助仙凡比照、真幻交錯之筆,反諷社會現實,觀照多味人生。
這篇小說寫成生點化周生,使之曆經夢境,最終決心棄世入道,雖然接受了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以及唐傳奇小說等悟道成仙故事的影響,但自身又具有較大的超越性。
就仙凡比照而言,小說先寫現實空間的冷酷,金錢和權力交易的醜惡。
縣令乃至獄監輕易就被買通,他們不惜利用各自的權力殘害人命,而黃吏部不僅仗勢欺人、拿金錢賄通官府制造冤案,而且還用金錢為自己銷罪。
現實社會之污濁,由此可見一斑。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以勞山上清宮為代表的神仙世界,那裡是清靜佳處,&ldquo山花滿路,不類初冬&rdquo,&ldquo異彩之禽,馴人不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