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人問起自己覺得哪一卷最滿意,所借《鬼吹燈》完結之際也來個“導演自評”。作為作者,自己評價一下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全套八卷故事,每一卷的核心元素與題材都不相同,想表現的内容也有所區别。在連載的過程上,每天隻能寫幾千字,由于時間限制和個人喜好的原因,對于已經寫過的部分基本上從未進行修改,而且始終沒有故事大綱,到現在還不知道大綱是什麼,對我而言,自己也不清楚下一章會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情況,許多都是即興發揮,這是創作過程中很大的樂趣。 很難說這八卷中有哪一卷是我自己最滿意的,每一卷都有很滿意的章節和橋段;但在我自己看來,每一卷也都同樣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如果重新修改一遍,會好很多,可是那樣一來難免會有匠氣,也就失去了即興創作的樂趣。 下面按照創作順序逐冊講評,包括每一冊的特點和創作過程、出場的人物和背景,以及自認為滿意和存在缺陷不足的章節。 《鬼吹燈》是一部探險小說,根源于易學的風水,是貫穿其中的經脈。雖然書中包含着衆多元素,但隻有“探險”二字能概括其精髓,絕非單純的盜墓小說,也絕不是恐怖靈異和老掉牙的推理懸疑小說。古墓隻是故事中探險的憑借,本書所講述的,是一系列利用中國傳統手藝和理論來進行的冒險旅程。 《精絕古城》 《鬼吹燈》第一部第一卷《精絕古城》,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截止到野人溝黑風口的地下軍事要塞,主要是一個框架、平台的搭建,并沒有什麼與主線關系明确的線索。這半部是想寫成民間傳說、鄉村野談那種類型。所謂民間故事的類型,我感覺大概就是僵屍和黑驢蹄子那種深山老林裡的傳說。 從考古隊進入沙漠尋找精絕古城開始,觸及到了鮮明的地理文化元素,西域沙漠、孔雀河、雙聖山、三十六國、樓蘭女屍、敦煌壁畫,提到這些元素,一股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所以在精絕古城這部分,我是将神秘感作為了故事核心,到最後精絕女王也沒露面,她算是神秘到底了。這一卷中涉及到了一些考古解謎之類的元素。 作為最初的一卷,現在來看最大的缺陷,就是有些部分寫得過于簡單和潦草了,邏輯比較松散,随寫随編,完全沒有考慮後面的故事如何展開;滿意的地方是描寫和叙述比較真實、生動。 看起來很真實很鄉野很神秘的風格,是我在寫第一卷的時候,最想表現的内容。 說到“真實”,就想起常被問到這樣一些問題:《鬼吹燈》寫的是不是真事?出現了那麼多名詞、術語、地理、風水,不懂的人根本寫不出來,這些内容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首先我想說《鬼吹燈》是故事,是小說,絕不是紀實文學,也不是回憶錄,真真假假摻合在了一處,如果要區别真實與虛構,隻有具體到某一個名詞或某一段情節,才分辨得出。 比如在野人溝這一部分的故事中,地點是虛構的,但作為場景的關東軍地下要塞卻是真實存在的,至今在東北内蒙古等地仍有遺址保存下來,據說當年的興安嶺大火,便是由于關東軍埋藏的彈藥庫爆炸引發。 關于名詞和術語,有必要解釋一下,《鬼吹燈》中稱盜墓為“倒鬥”,和稱陪葬品為“冥器”一樣,這些特殊的行業名詞是現實中确實存在的;而稱古墓中的屍體為“粽子”,則完全是我個人原創虛構的,以前從沒有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