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康熙對于臣子的動靜,地方上的民情,還是十分關心的,這是統治者所必須知道的情報。從康熙朝開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原來的制度是朝廷有一個“通政使”機關,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題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經審閱後再行轉呈。康熙覺得這方式會導緻壅塞,洩露機密,所以命令特别親信的臣子專折奏聞。專折不經通政司,直接呈給皇帝,密折的封面上并不寫明奏事者的姓名,隻寫“南書房謹封”字樣。奏事者親自送到禦書房,面交太監,等皇帝批複之後,又親自到禦書房領回。 後來這奏折制度的範圍擴大。并不限親信臣子才可密奏,一般地方督府、京中大員都可用折子向皇帝直接奏事。到了雍正朝,更規定科道等官(中級官員)每天一人以密折輪流奏事,事無大小,都可照實奏告,即使沒有什麼事可說,也須說明為什麼沒有事可說。這種方式擴大了皇帝的權力,同時使得各級官員不敢欺騙隐瞞。 從康熙朝的奏折中看來,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糧價、雨水、收成、民間輿論、官員的清貪。可見康熙最關心的是百姓的經濟生活,以及治民的官員是否貪污。當然,各地的造反叛亂,他也是十分注意的。 康熙在奏折上用朱筆批示,大多數是寫“知道了”三字,有時也有詳細指示。從批示之中,可以見到康熙英明而謹慎,同時對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寬仁。 王鴻緒的奏折 王鴻緒比康熙大九歲,江蘇華亭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做過翰林院編修、工部尚書、戶部尚書等大官,是康熙十分親信的臣子。他呈給康熙的奏折上,隻寫“密奏。臣王鴻緒謹奏”字樣,不寫官銜,所有公式套語完全不用。他在京城做官,所密奏的大都是北京官員的情況。 康熙派遣親信探聽消息,起初所派的都是大臣,人數極為有限,并一再叮囑不可讓人知道。他在給王鴻緒的親筆上谕中說: “京中地可聞之事,卿密書奏折,與請安封内奏聞,不可令人知道。倘有瀉(洩)漏,甚有關系,小心,小心。” “前歲南巡,有許多不肖之人騙蘇州女子。朕到家裡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爾細細打聽,凡有這等事,親手蜜蜜(密密)寫來奏聞。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爾即不便矣。”(蘇州女子以美麗出名,大概有人乘着康熙南巡的機會,想選美進獻,或假借名義,欺騙蘇州女子的家屬。) “已(以)後若有事,奏帖照南巡報例。在宮中耳目衆,不免人知,不必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