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千一百名倭寇,很不幸地成為了這場七年戰争的最後戰死者。 戰争已經結束了,可是曆史仍在繼續。對于這場深遠影響了東亞局勢的戰争,我們該有什麼評價呢? 或者說,我們該怎麼樣公正地評價呢? 曆代文人政客以及很多當代史學研究者都持這樣一種觀點,即萬曆三大征拖垮了明朝。尤其是這場朝鮮戰争,它耗費巨大,讓大明的财政雪上加霜,間接導緻了明朝的滅亡。這種說法究其根源,起于萬曆年間“争國本”事件中的朝臣及文人之手,後來越傳越廣,幾乎成為一個常識。 但事實真的如此? 中國古代文人論政,少有以數據說話的,多以動機和道德為本。事實上,即使大略地去探究一下當時的财政數據,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這種說法其實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這次朝鮮戰争,說起來曆時七年,看着好象時間很長,其實這七年時間裡,并非是一直在打仗的,在朝鮮的部隊,也不是一直有那麼多。其中絕大部分時間,雙方是在對峙和談判。 自一五九二年壬辰倭亂起,到六月祖承訓率數千明軍入朝,七月戰敗回國,十二月李如松才率大軍再次入朝。次年李如松飛軍直下三千裡,收複了朝鮮三都。然而這次入朝的總兵力僅三萬八千餘人,哪怕到後來劉綎等援軍入朝後,兵力也才四萬出頭。但李如松随即就于八月率三萬多明軍陸續撤出朝鮮,僅餘數千明軍駐留朝鮮。期間真正的作戰時間,僅九個月。 再後來就得到一五九七年二月的丁酉再亂時,明朝才第二次大規模出軍,這次規模比較大,但總動員人數也不過十餘萬,時間也僅一年,次年秋,朝鮮戰争徹底結束。 因此這場戰争,真正的作戰時間僅二年左右,累計總動員二十二萬餘人。但要注意的是,這是累計的動員數,也就是明朝屢次下令征發的累計人數,實際上并未真出動了那麼多人。如壬辰時李如松出軍,總動員數為七萬人左右,兵部計劃入朝兵力四萬八千人,但真正入朝的僅三萬八千人,遼東、四川等地均有被征發的部隊因各種原因未能入朝。又如劉綎的五千人雖然最後趕到了朝鮮,但已是次年的年中,戰役基本結束,隻剩下行軍前往釜山的行動了。